字體大小:

【腹瀉偵調會】誰是五月殺手?當心罹患沙門氏菌腸炎!

夏日炎炎,細菌滋生,日前羅東博愛醫院小兒科門診就有一名剛滿八個月幼兒,病懨懨的他由媽媽抱到醫院求診,媽媽跟醫師說:連日來的發燒以及上吐下瀉,讓原本胖嘟嘟的小寶貝消瘦了不少,尤其是解出帶著血絲的綠色便便。經小兒過敏免疫科藍正州醫師安排抽血與糞便檢查後發現,該小朋友是罹患了素有「五月殺手」之稱的「沙門氏菌腸炎」。

羅東博愛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藍正州醫師表示:沙門氏菌(salmonella)是一種格蘭氏陰性桿菌。除了腸炎之外,如大家所熟知的傷寒即是它們所造成。每年由沙門氏桿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件,在臺灣佔第四位(次於腸炎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與仙人掌桿菌)。日常生活中的水、家禽以及食物(如:牛奶、雞蛋、肉類等)可見到沙門氏桿菌的蹤跡。沙門氏桿菌對熱的耐受力很強,根據研究:在70℃時,需經5分鐘;60℃時,需經15分鐘;55℃時,需經60分鐘才能有效殺死它。因此,若不小心食用遭受污染的飲用水或未經煮熟的食物,即有可能受到感染。所幸並非每一個人受到感染後都會發病,必須視其食入的細菌數量以及個人本身的免疫力而定。

炎炎夏日是沙門氏菌腸炎最流行的季節。由於台灣地處亞熱帶,一年四季都有病例發生,五歲以下兒童(特別是一歲以下的嬰幼兒)及老人家、抵抗力差者、或因消化性潰瘍而長期吃大量制酸劑的人,都是罹病的高危險群。沙門氏菌腸炎是經由口、糞傳染,病患大多是在吃下受污染的食物而被感染,潛伏期由6∼72小時不等。患者可能會出現發燒、噁心、嘔吐、肚子痛、腹脹、腹瀉等症狀。大便外觀是墨綠色帶有血絲及黏液。常見的併發症有脫水、休克、敗血症、腸出血、壞死性腸炎,甚至腸穿孔等。

診斷沙門氏菌腸炎,除了上述的臨床表徵外,亦可藉由血液或大便的細菌培養來得到證實;治療上採取支持療法與症狀緩解為主。根據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及早以口服電解液補充因腹瀉造成的脫水,可以有效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另外,禁食時間不宜過久,尤其是嬰幼兒和營養不良的患兒,一般不宜超過八小時,因為進食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可促進腸黏膜絨毛及早修復。如果幼兒有持續嘔吐、嚴重腹瀉的情形,最好改由靜脈點滴注射,以補充其水分和電解質。

一般而言,並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因為抗生素的使用,反而會延長細菌自腸胃道排出的時間。由於三個月以下的嬰兒、先天或後天免疫力較差者(例如:患有愛滋病、系統紅斑性狼瘡和服用類固醇者),病菌留在腸子內較可能會引起腸出血、腸穿孔,跑到腸子外則可能引發敗血症、關節炎或腦膜炎,所以可給予抗生素治療並住院觀察。若腹脹情形嚴重,可予以插肛管來減輕腸道的壓力;若不幸發生腸穿孔,則須立即施以手術,以免造成生命危險。

在此呼籲家中有幼童的父母,為預防嬰幼兒感染沙門氏菌,奶瓶應確實加熱消毒、泡奶之前要先將手清洗乾淨並將水煮沸;另外,蛋或蛋殼上也可能存在沙門氏菌,故一歲以下的幼兒不宜生吃雞蛋,大人如果接觸到蛋殼、或觸碰過蛋殼的砧板,在抱小朋友之前也應先清洗雙手。唯有時時注意環境的清潔與衛生,避免生食或食用未經熟煮的食物,並且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才是遠離疾病的不二法門。


新聞資料來源:羅東博愛醫院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