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偶然發現的胸痛∼心臟病的隱形殺手,淺談冠狀動脈瘤!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內科 謝志民主任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近期發現一個冠狀動脈瘤的病例,病患先前無症狀,未曾有胸悶、胸痛或呼吸不順的情形。此次來院,係因為另一條冠狀動脈阻塞造成心肌梗塞,合併嚴重胸痛。於心肌梗塞後進行心導管檢查時才發現未梗塞血管有冠狀動脈瘤,心臟超音波顯示合併局部心肌收縮不良。病患於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已順利出院。

此病患是一位五十七歲男性,先前有高血壓病史。根據病人表示,他平時並無胸悶、胸痛或呼吸不順等胸部不適之狀況。今年十月突發嚴重胸痛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急診室求診,經診斷為心肌梗塞。在急診室時,以心電圖判斷,應為左心室下壁梗塞;心臟超音波卻發現除左心室下壁外,心室中膈也有收縮不良的情形。病人於住院過程中接受心導管檢查,確定造成心肌梗塞的血管是右冠狀動脈,下壁梗塞之診斷無誤。同時,在檢查中同時發現,左冠狀動脈主幹到左前降枝近端有管腔擴大之動脈瘤,此可解釋心中膈收縮不良之情形。最後,病患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一切狀況穩定,於本月初出院。

冠狀動脈瘤,是冠狀動脈壁薄弱、管腔擴大的一種病變,發生率並不高。其原因包括動脈硬化及自動剝離、創傷、血管手術後遺症、動脈炎、結締組織病變、川崎氏病、先天病變等。流入冠狀動脈的血液流經冠狀動脈瘤時,會在此管腔擴大處產生亂流,無法完全流至遠端冠狀動脈,造成下游部位的心肌缺血,產生胸痛、胸悶等缺氧症狀,甚因心肌收縮不良而有呼吸困難等心衰竭症狀。嚴重者,可能發生心肌梗塞或猝死。此病例,可活至中年者,其發生原因以冠狀動脈硬化,產生自發性剝離而形成動脈瘤的可能性較高。然此狀況下,病患多有胸痛情形,此病例無症狀較特殊。其動脈瘤位置極近端,從左冠狀動脈主幹開口即產生,以心導管方式治療的風險極高,故選擇以開心手術治療。初期觀察,病患對治療的反應良好。

對成年人而言,預防此疾病的方式與預防動脈硬化相同,避免吸菸、避免高膽固醇食物、規律作息、規則運動、避免肥胖,並治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及痛風等危險因子。有胸悶胸痛等症狀,至心臟科求診;無症狀者,亦應於中年以後定期作身體檢查。

《醫學小百科》川崎病 VS 冠狀動脈瘤

根據統計,川崎症病兒有20%∼40%發生冠狀動脈瘤,危險因子包括男性,小於兩歲,貧血(血色素小10),白血球大於三萬,發炎指數較高(CPR大於6)、發燒超過二至三週、低白蛋白、心包膜積水等。其中約1%的病人死亡。

這是1961年才發現的一種疾病,最常發生的年齡是五歲以下的幼兒,男孩發生的機會比女孩多1點5倍,兩歲以下的寶寶占全部病例的一半,所以這是嬰幼兒相當重要的一個疾病。早期以前並不是沒有這個病,只是沒有將它分類出來。

造成此病的原因目前並不清楚,可能與一些病毒的感染及免疫反應有關,因為此一疾病最主要的變化是小血管的發炎,所以全身皮膚會有出疹子一樣的變化,眼睛結膜的微血管也充血,甚至於後來心臟的冠狀動脈也出現類似血管瘤的變化,萬一血管瘤破裂可以造成死亡。

因為目前對於病因並不是十分清楚,所以是否會互相傳染目前也不確定。


新聞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