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您是早產的「高危險群」嗎?談巴掌大仙子的出院追蹤!

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港院區小兒科 陳秀玲醫師
             新生兒科主任 呂志忠教授

近二十年來,台灣由於經濟的發展及醫療技術的進步,許多原本無法存活的早產兒可幸運地存活下來。尤其是出生體重小於1公斤之極低體重兒也有七成的存活率。對於這些早產兒的父母而言,這固然是值得欣喜的事,然而,早產兒即將出院時,父母親往往是憂喜參半;喜的是,孩子終於度過重重難關可以回家了。憂的是還得面對隨之而來的併發症及後遺症等照顧問題。早產兒的併發症及後遺症包括了慢性肺疾病、腦室內出血後之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症、視網膜病變等,這些併發症都需長期追蹤治療。所以對早產兒而言,出院後追蹤是相當重要的事,一般來說,至少需追蹤至二足歲。

出院追蹤的主要目標包括評估嬰兒出院後適應及健康情況、早期診斷及治療早產兒特有的疾病以及併發症和後遺症的追蹤。另外,追蹤過程中,也可由醫院提供家屬必要的醫療諮詢及情緒支持。追蹤時間表建議如下:出院後二週四至六個月十二個月十八個月二十四個月。在門診,醫師會和家屬討論病情以及各項檢驗結果。另外,也會安排早產兒出院後特殊的檢查。如已餵食全乳三天,即可作新生兒篩檢。

而有下列情形,則須做聽力篩檢:出生體重小於一五○○公克、腦膜炎、顱顏異常或使用呼吸器超過十天等。出生體重低於一○○○公克的極低體重早產兒都是聽障高危險群,若可在矯正年齡六個月以前能接受聽力篩檢,則可早期發現聽力障礙,早期作聽語復健並因而減輕聽障的程度。視網膜檢查對象則包括所有出生體重小於一三○○公克、或懷孕週數小於三十四週,出生體重小於一八○○公克且使用過氧氣治療之新生兒。這些嬰兒須於出生後六週時至眼科檢查以早期發現有無早產兒視網膜病變,並給予必要的治療以減少視障的發生。對於有慢性肺疾病的早產兒,則需時時評估其肺功能並給予必要的氧氣治療。

出院後的早產兒與一般的新生兒一樣,都必須接受預防接種。口服小兒麻痺疫苗及白喉百日咳破傷風混合疫苗可於出生後滿二個月時接種。卡介苗則須於體重超過二五○○公克時接種。B型肝炎疫苗則於體重滿二二○○公克接種。之後的疫苗接種則可按照預防接種時間表來注射。

家屬急於知道的事項還包括副食品之添加及特殊營養需品。醫師會評估嬰兒的營養需求是否足夠,另外也會對特殊營養需品如綜合維他命及鐵劑的添加作適當的建議。

對於嬰兒成長及行為的評估也相當重要。根據研究指出,極低出生體重兒較易發生認知及動作發展遲緩的現象。中重度以上的發展異常和懷孕週數、出生體重、新生兒期腦傷等病變、家庭照顧及社會支持有關。最重要的相關因素為懷孕週數低於週、出生體重低於一○○○公克、男嬰及三度以上腦室出血等。隨著早產醫療的進步,全民健保的實施,有愈來愈多之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存活下來。而這些嬰兒易發生神經性後遺症以及心智動作發展異常等,極需長期仔細的追蹤,以達早期診斷及早期療育之目的,如此不但可增進早產兒的健康,更可減低社會照顧這些病兒的成本。

以上僅將早產兒追蹤事項作一簡單介紹。要提醒大家的是,這些巴掌大的仙子有極強韌的生命力,如果家長及社會能多付出愛心及關心來與醫界配合,早產兒一定也能像正常新生兒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

《醫護小百科》什麼是早產?

早產是指寶寶在懷孕未滿37週或體重低於2500公克就提早報到。一般而言,出生體重愈低的早產兒面臨的問題通常愈多,除了死亡的威脅外,伴隨早產而來的各種急、慢性問題,常使整個家庭窮於應付,也是家庭甚至社會沉重的負擔。早產發生的原因,目前僅有50%可以探知其相關因素 ,大致有下列情況:

1. 以前有過早產的孕婦,再次早產的機率增加為三倍。
2. 有子宮頸擴張、下腹部疼痛、陰道出血、背痛等症狀。
3. 子宮過大、多胎、胎兒過大、羊水過多、子宮肌瘤。
4. 尿路感染、陰道感染、貧血或有全身性疾病者。
5. 抽菸、喝酒及使用成癮藥物者。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