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醫師解讀》新興毒品PMMA副甲氧基甲基安非他命!

文�台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物科 楊振昌醫師

民國95年3月12日本院收治一名在朋友家參加home party,服用2顆搖頭丸後導致抽搐及昏迷的16歲青少年。該名病患雖經積極治療,仍不幸去世;其尿液經本院臨床毒物科以氣相層析質譜儀分析檢驗後,確認服用的搖頭丸其實含PMMA(副甲氧基甲基安非他命,paramethoxymethamphetamine),而非MDMA(亞甲雙氧甲基安非他命,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

PMMA為一種新興的毒品,其姊妹產品為PMA(副甲氧基安非他命,paramethoxyamphetamine);兩者之成份皆類似搖頭丸MDMA。PMA在1990年代起開始於世界各地流行;PMMA則在西元2000年前後開始於歐洲流行,目前在歐美皆有濫用中毒的報告。根據現有資料,在德國、丹麥、挪威、奧地利、美國、及澳洲等國家,皆有因PMMA或PMA中毒致死的案例;至於國內因PMMA或PMA致死者,此次係首次報告。

PMMA在市面上皆以搖頭丸名義販售,根據刑警局查獲的樣品,其外觀至少有兩種,但實際上之外觀應更多樣,因此並無法從外觀來區別PMMA及MDMA。另外,PMMA較MDMA便宜且容易製造,所以其售價可能較低,但同樣也無法從售價區別兩者。PMMA在服用後,產生作用的時間較MDMA慢,因此可能會一次服用較多的量,但就一般民眾而言,恐怕仍難以區別。

PMMA服用後產生的症狀與MDMA類似,合併迷幻作用及交感神經興奮症狀。輕微中毒時,PMMA可能產生焦慮、躁動不安、高血壓、脈搏及呼吸加速、瞳孔擴大、肌肉痙攣、牙關緊咬、手抖、冒汗及幻覺等症狀;嚴重中毒時,則可能導致 342℃之高燒、休克、脈搏 3160次�分、心律不整、橫紋肌溶解症、酸血症、高血鉀、肺水腫、腦水腫、中風、抽搐、昏迷、急性肝腎衰竭、全身出血、及猝死。PMMA毒性症狀雖類似MDMA,但其作用時間較慢;另外其毒性較強(MDMA在200毫克以上多會中毒,PMMA在50毫克以上即可能中毒),是兩者的差別。

對於PMMA中毒,主要為支持性療法。中毒一小時內可洗胃及給予活性碳;另外可給予氧氣、點滴、及監測心電圖,並於必要時行氣管插管。產生幻覺、焦慮、躁動、肌肉抖動與抽搐等症狀時,應使用苯二氮平類鎮靜藥物治療。對於發燒的病患,應補充大量水份、以溫水擦澡、及靜脈注射苯二氮平類藥物控制抽搐;必要時可注射dantrolene,可能有效。對於橫紋肌溶解症,應給予足夠的水份及電解質,以免腎衰竭。對於高血壓或脈搏加速,多半不須治療,以免病患在中毒後期產生休克。


新聞資料來源:台北榮民總醫院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