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新興產業下骨轉移看得見─淺談核子醫學造影偵測技術!

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核子醫學科 陳毓雯主任

呂先生正值壯年,是位在大陸打拼的臺商,兩個月前剛被診斷出罹患小細胞肺癌,近日覺得肩胛微酸痛,因工作繁忙並未向家人提及,回臺後接受自費氟化去氧葡萄糖正子造影(FDG PET/CT),及傳統骨骼掃描。正子造影顯現全身瀰漫性多發高糖質吸收之肺、肝、淋巴、骨髓及骨轉移,而傳統鎝99m標幟的甲基雙磷酸鹽骨骼造影也呈現多發細小熱點於脊椎及肋骨上,顯示為肺延癌骨轉移所造成。

當然對呂先生及其家人是非常不幸的消息,因為癌症細胞已廣泛散播於全身,經骨髓到達骨骼,造成蝕骨或成骨效應,在癌症診斷分級上屬於末期,所謂的第四期,對於多數癌症治療而言,預後相當不樂觀。不論對於患者、家屬及醫療人員,皆不期望見到的殘酷事實,然而這樣高靈敏全身骨骼造影術,卻已成為癌症診斷分期、治療後追蹤及骨轉移後遺症的鑑別診斷,不可缺的重要決定性檢查。

偵測骨轉移的影像診斷原理包括直接看到腫癌細胞在骨骼的浸潤,或間接成骨、蝕骨反應,例如磁震造影(MRI)可早期偵測癌症骨髓浸潤所造成差異,而電腦斷層造影(CT)則可提供轉移所造成的骨破壞,最有名的例子為多發性骨髓癌(multiple myeloma)在傳統X光或CT造影所表現因蝕骨所造成「打洞」病兆。然而不同腫癌骨轉移機轉,不盡相同,例如攝護腺癌主以成骨反應的骨轉移表現,因此在傳統X光造影不易檢出,然而以示蹤劑原理的鎝99m標幟的甲基雙磷酸鹽骨骼造影,則提供高靈敏的檢測。

對多數腫癌骨轉移而言,多屬成、蝕骨混合型機轉,例如肺癌、乳癌等,核醫骨骼掃描仍提供高靈敏診測,這也是過去二、三十年來協助臨床診斷重要方法之一。近來氟化去氧葡萄糖正子造影(FDG PET)在癌症診斷重要性,舉世皆知,對骨轉移偵測的原理屬於直接看到腫癌細胞在骨髓、骨骼的浸潤,愈高糖質吸收代表著腫癌惡性度愈高,當然病患預後也差,加上電腦斷層(FDG PET/CT)更可提供詳細解剖結構與間接成骨、蝕骨反應。除了氟化去氧葡萄糖外,國外亦使用氟(F)正子造影作為骨轉移偵測,據文獻記載較傳統骨造影有更靈敏診斷率。

骨轉移因上述影像診斷工具的發展得以看見並偵測,這些臨床影像將帶動基礎醫學的研究,尤其是轉移機轉的探討,雖然多發性全身骨轉移,目前仍然是當代醫學無法克服的問題,但深信當骨轉移機轉破解時,也將是有希望治療控制的一天。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癌症治療的不二法門,因此在癌症診斷或追蹤過程中,使用造影檢查實屬必要!


本文摘自:高醫醫訊月刊第二十五卷第九期(95年2月)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