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談精神醫學中「創傷後壓力疾患」之治療趨勢!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 許欣偉醫師

火車翻覆等意外傷害、性侵害、暴力攻擊反覆在社會上發生,天然災禍如地震或水災的威脅始終存在。這些情境讓人們面臨死亡或嚴重傷害威脅,且經驗到異常強烈之害怕、無助、或恐怖的感受。

面對這些情境,我們的身心必然會受到影響,並出現強烈的情緒變化,所幸多數人可以走出心理創傷,在事件後幾周內逐漸康復,不會有長期的後遺症。但有少部份人此後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疾患(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症狀包括:

1. 重歷其境:例如關於創傷之噩夢反覆出現、侵入性記憶、
 突然重現(flashbacks)等。
2. 迴避與此創傷有關之刺激,並出現廣泛地麻木。
3. 持續過度警醒:難以入睡、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易受驚嚇等。


上述情形通常難以向他人表白,有些病患甚至把創傷藏在心底、變成不為人知的秘密,他們彷彿生活在無聲的暗影之中,獨自被無名的痛楚日夜折磨。精神醫學界以及社會大眾對此疾病關注,總是在事件之後非常熱衷,一段時間後熱情冷卻,就逐漸遺忘這群病患。

當精神醫學界終於正視心理創傷的影響後,接著廣被討論的一個議題,就是心理專業人員在創傷之後及早介入是否可以減少PTSD之發生。自1983年起,於災後即刻進行「會報」(Debriefing)工作成為主流之治療概念,迄今依然風行。近年來許多英美研究者發現,至今從未有確切之研究證據顯示會報對於人們罹患PTSD有保護的功效。

2005年3月出版的英國國家臨床指引已經明載:目前並無證據支持會報對PTSD有效,故不建議創傷事件之後立即進行會報工作。取而代之的介入模式為「篩檢與治療」 (Screen and Treat),也就是在創傷發生一個月以後,利用問卷篩檢出罹患PTSD高危險群,再經精神科專科醫師進一步確定PTSD診斷後即進行完整療程之治療。

創傷後壓力疾患如何治療呢?目前最新觀念是雖然藥物可以改善創傷倖存者的焦慮、憂鬱、失眠等症狀,然而要想徹底治療心理創傷的核心議題,談話式的心理治療仍位居最重要角色。英國臨床指引明訂「創傷後壓力疾患」的處理必須以心理治療為主,特別推薦「以創傷為焦點之認知行為治療」,並指出單以藥物來治療是不足的。

在創傷後壓力疾患症狀改善之後,有些病人開始思索創傷對其自我感、世界觀及人際互動所造成之影響,這個時候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療就有其擅場之處了。它創造出穩定的時間和空間,從症狀以外的面向來深入了解患者內在世界因創傷而起的細緻變化。對於無法承受「以創傷為焦點之認知行為治療」的病患,它也提供了另一個不錯選擇。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