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頸部腫塊,原是罕見的『菊地氏病』勿因不痛而不理!

文�東元綜合醫院耳鼻喉科 劉育麟醫師

有位中年男性,因右側後頸部單一腫塊,因一年來持續增大而求診。此腫塊不痛不癢,約三公分大,細胞穿刺檢查為良性發炎,鼻咽切片檢查為正常,因腫塊持續腫大,故安排入院。在全身麻醉下切除此腫塊,手術中發現是個似「淋巴結」的腫瘤。病理報告為『菊地氏症』。

另一位約四十歲女性,因左側後頸部有多處小腫塊,約一個月增大而求診。這七、八個不疼痛小腫塊約一到兩公分,細胞穿刺檢查為為淋巴結腫,鼻咽檢查亦為正常。在局部麻醉下切除其中一兩公分「淋巴結」狀腫塊,病理報告為亦為『菊地氏病』。

『菊地氏病』(Kikuchi’s disease),是日本學者Kikuchi氏於1972年首先描述,病理學上表現為『組織球壞死性淋巴炎』,十分罕見。女性較為常見。典型特徵為頸部淋巴腺腫大,可能伴有不明原因發燒,約一半的病人血液檢查有輕度中性球減少及淋巴球增生等現象。後頸部三角淋巴結最易受侵犯,其它部位的淋巴結亦可被侵犯;所侵犯的淋巴結大部分為單一部位,但也有可能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淋巴結受侵犯;症狀可能有發燒合併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其它較少見者有體重減輕、噁心、嘔吐及夜晚汗。

『菊地氏病』目前仍不知其致病因,有學者認為與第六型泡疹病毒有關,為良性疾病。頸部細胞穿刺只能判斷為淋巴結腫,確定診斷只有靠病理切片,容易被誤認為淋巴瘤,無其他特殊檢查可尋。通常切除後症狀會自動緩解,並不需要特別的藥物治療,大部份的病人都不會再復發。

至於頸部腫塊可能原因為「發炎」(細菌病毒感染、淋巴結腫、肉芽腫等)、「良性腫瘤」、「惡性腫瘤」三種。通常發炎腫塊會有壓迫痛,而腫瘤反而常不痛不癢而容易被大家輕忽。良性腫瘤生長緩慢,而惡性腫瘤則在數週數月內就迅速增大。惡性腫瘤以轉移瘤較多,在台灣以鼻咽癌最常見,其次為口腔癌、食道癌、肺癌等,原發瘤以淋巴瘤為主。

故不明原因的頸部腫塊達三星期未癒者,絕不可等閒視之,應儘速至醫院請耳鼻喉科醫師做詳細檢查。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