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脊髓損傷病人的一般復健,當心意外傷害遲來的後遺症!

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 黃茂雄主任、劉晉瑋主治醫師

脊髓機能障礙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一為外傷性脊髓損傷,另一為非外傷性脊髓疾病,兩者約為四比一。台灣地區,造成外傷性脊髓損傷的原因,以車禍居多,佔了一半的病例,其次為高處跌落、運動傷害及刀傷等。至於非外傷性原因,則以腫瘤、發炎、血管畸型居多。除了藥物,開刀手術治療方法以外,適當的復健療程對脊髓損傷病人功能的恢復有極重要的影響。

而脊髓損傷的復健團隊成員,包括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治療師,復健科護士,以及社工人員。由復健科醫師負責評估病人的狀況,規劃復建計畫及復建目標。並統合物理治療師跟職能治療師等專業治療人士之合作介入,促進病人肢體功能上的恢復,增加日常生活的自我照顧能力。如果病人有語言跟吞嚥方面的問題,則交由語言老師來做完整的評估與訓練。心理老師則對於脊髓損傷病人的心理以及精神支持上有著重要的幫助,而社工人員則是對於家境清寒的病人以及家人,在經濟方面,幫忙提出適當的申請補助。而護理同仁則對脊髓損傷病人在住院時期提供第一線照顧。而整體復健團隊的合作無間,病人才會有最完善的照顧,以及最好的復健治療效果。

脊髓損傷病人,在脊髓受傷後,當身體狀況穩定時,就該儘速的開始復健計畫,由於脊髓損傷者受損部位以下喪失其動作與感覺功能,因此,除了促進肢體的感覺與肌力活動的恢復外,另外最主要的,是預防身體上和生理上的一些併發症,例如靜脈血栓,褥瘡,關節攣縮等等。在急性期的時候,病人要注意適當的擺位,此外,家屬或照顧者更要幫忙病人有翻身的動作,且至少每兩小時翻身一次,以預防褥瘡的產生。一旦病人脊椎情況穩定,則復健師和家屬開始幫忙病人每天至少一次,一次最好15到30分鐘的被動或是主動運動,活動每一個關節,以預防關節攣縮的情形。

此外,物理治療師會對各種不同受傷高度及不同程度的脊髓損傷病人,使用各種復健方法與療具輔助包括了傾斜床,功能性電刺激,治療床上的移位訓練,被動運動,漸進式阻力運動,平衡訓練,以及行走訓練等來訓練病人肢體功能之進步。而職能治療師則比較注重手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上的功能訓練,例如進食,穿脫衣服,洗澡,上廁所,梳頭打扮,及移位,上下樓梯等等,對於有需要的脊髓損傷病人,職能治療師會幫忙做輕便型護木,保持手部或腿部肢體在最適當的姿勢,預防關節攣縮的產生。

脊髓損傷病人在發生的一兩年內之黃金期,應該要把握時機,積極復健,將肢體功能提升至最佳狀況,同時避免不良後遺症的產生,在晚期可將復健重點轉移至職業能力訓練,生殖能力評估,與長期自我照顧能力的提升,以及社會參與能力的重建。

本文摘自:高醫醫訊第二十五卷(94年9月)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