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哀傷過度也是一種病態?陪伴喪親者走過哀傷的沙漠!

「自己還活著幹什麼?」、「為什麼走的不是我」,二年前女兒因戲水意外溺斃後,偉文就活在痛苦與自責的折磨中,「要是我當初不讓她去海邊玩就不會這樣了」,二年來的沮喪與憂傷,讓偉文不得不靠藥物才能入眠。看著女兒的照片,他不願相信孩子就這樣走了,全家人也因此每天過著愁雲慘月的日子,直到他參加了傷慟領悟團體,生命才又再度燃起希望,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每個人都會因親人的去世而悲傷,但是如果哀傷的日子太久,像疾病一樣的影響到心理和生理而無法正常的過日子,就必須求助專業的協助。為了幫助喪親者走出親人離世的陰霾,重建生活,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將於10月7日至12月23日每週五晚上,假康泰基金會會址(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5號8樓)舉辦第九期傷慟領悟團體,由專業心理衛生工作者帶領。本活動免費,名額有限,凡國中以上程度,因親人過世,目前仍處與哀傷、內疚或憤怒等情緒的喪親者,敬請於9月10日前報名,報名專線:02-23657780轉12。

「十二次的專業團體輔導,讓我重生,從每天哀慟的苦臉,漸漸轉變成開朗的笑臉,而原本需要安眠藥才能入睡的我,也能甩開藥物、輕鬆的睡覺了」,參加傷慟領悟團體的曉萍說。哀傷是喪親者必經的歷程,傷慟的心情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恢復平靜的心情。但是哀傷期若超過半年就可能會演變成病態性哀傷,覺得自己不應該擁有快樂的權利,產生強烈的失落感,導致情緒悲傷、焦慮與憂鬱,甚至自責、憤怒,逐漸與家人、朋友疏離。病態的哀傷就像是得了慢性病一樣,長期而痛苦,生活也完全走樣。並質疑自己是否做的不對、不夠,生活還有什麼意義、擔心其他家人也會離自己而去…等問題,讓喪親者對生命失去信心。

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自民國八十六年起,由團體心理治療專家張達人醫師召集精神科醫師、心理師、護理師、社工師等定期舉辦「傷慟領悟團體」,透過心理專業人員的帶領,幫助喪親者在團體中能分享彼此的哀傷心情,而讓憂鬱、憤怒及內疚的情緒得到適當的解放,走出哀傷幽谷, 邁向積極的新生活。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