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豐富獨居老人精神生活增進社會參與「文化懷舊之旅」!

帶原住民獨居老人走出戶外、重遊故居,許多久未出門的老人家開心地到太魯閣一遊。而門諾基金會所準備的豐富內容,更讓長輩們時而感動,時而熱烈討論,留下深刻的印象。門諾基金會社工蔡宜璇表示,「文化懷舊之旅」共分三梯次,以目前接受送餐服務的太魯閣族獨居老人為對象,由基金會前往個案家中接送至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並安排太魯閣族遷移史、參觀特展,並進行焦點團體討論,讓長輩們回顧、分享以往的生活。也感謝台電「希望種子培訓計畫」中的原住民學生協助,讓這趟旅程可以成行。

蔡宜璇指出,門諾基金會雖已為獨居老人提供送餐服務,但長輩們需要的不僅是吃飽而已,還有精神與靈性層面的滿足,因此策劃這次「文化懷舊之旅」,希望促進長輩的社會參與,增進長輩與家屬的感情,也豐富他們的生活。

參與活動的獨居老人中,有許多位已經很久沒出門,他們穿上最好的衣服,阿媽們甚至著絲襪,也戴上耳環,心情愉快地上車。八十三歲的胡阿緬平常住在秀林鄉佳民村,由於妹妹也是送餐個案,此行正好可以與許久未碰面的妹妹相見,難掩興奮之情。

進入太管處貼心為老人準備的簡報室,隨後由門諾基金會主任同為文化工作者的金尚德分享「太魯閣族遷移史」,透過近百幅歷史影像、並邀請前秀林國中校長楊盛涂擔任翻譯。只見太魯閣族的長輩們睜大了眼睛,不時對著照片指指點點,用母語彼此討論,讓老人家們彷彿又回到了昔日、在山居的回憶中。其中一張照片是日本人與太魯閣孩子在一棟草屋前合影,稱為「蕃童教育所」,是日本人對太魯閣族所進行的教育改造。79歲的陳品阿媽說,這教育所是早期的,到了她的年代,建築物已經改善許多。當時,因為日本人企圖教育改造,所以住再遠的孩子也要走路到教育所去。

而教育所也有些已經漢化的原住民,每次要吃便當時,她總會因為自己的菜色不好而躲起來偷偷吃。而另一張是一全兒童在舞蹈,男童著白衣,女童著黑衣,背景仍是有日本老師在教導。陳品阿媽說,男女童均為太魯閣孩子,他們穿著傳統服裝舞蹈;阿媽甚至還依稀記得教學嚴謹的日本老師名字。

許多老人均有共同記憶的是,當時日本人為了統治,將他們趕下山,有些人下山時年紀很小,還在母親背上。胡阿緬就說,下山時才八歲,她記得過鐵線橋時自己被搖搖晃晃的吊橋嚇哭,雖不敢走,日本人還是在後面催促,不得不走過去。

七十四歲住天祥的林安息阿媽則提到從前的生活。她說,在山上時生活很苦,父親出外找食物常常一無斬獲,因為家裡人多,有時候父母會將僅存的食物讓給子女吃,她雖然想吃,但一想到父母還在挨餓,自己也不敢吃。老人們一致認為日本人統治時期的治安非常好。胡阿緬回憶,日本人管理很嚴,大家都很認真工作。如果有人不工作,日本人就會到他家裡去勘查,也因此很少有偷竊、打架的事情發生。

隨後老人們在「希望種子」學生協助下參觀特展,看到日本軍服、軍帽以及當時使用的水壺、清酒瓶等文物,這些七、八十歲的阿公阿媽相當專注聆聽解說,一位八十多歲的阿媽指著文物,拉著自己的兒子用母語告訴他過往的故事,平日渙散的眼神再次晶亮起來。

看得累了,老人們如同出門遠足的小學生,併坐在長椅上聊天,笑得好開懷;彷彿時光倒流,重回那個屬於他們的年代。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