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七年級生罹患巴金森氏症,最年輕罹病者術後重生!

十九歲開始發病,站立時上半身往後彎曲,走路踮著腳尖、腳跟無法著地,雙手自左手開始抖動至右手,到最後左手僵硬,而右手抖動則越來越嚴重,無法控制。戴姓男子經慈濟醫學中心診斷後,確認罹患巴金森氏症,是慈濟醫學中心確診病例中,年紀最輕的巴金森氏症患者。

帶著緬靦的笑容,罹患巴金森氏症已經二十四歲的戴先生表示,他從十九歲發病後,無法正常走路,左手僵硬,右手無法控制不停的抖動,當時剛從高職畢業的他,生活影響極大。直到經神經外科醫師陳新源植入晶片,與神經內科醫師林聖皇的電量調節與藥物控制後,戴先生的右手抖動情況已可自行控制,並且可以不靠輔助器具自由行走,戴先生高興的說,現在覺得生命又從新開始了。

神經內科醫師林聖皇表示,戴先生發病的年齡是十九歲,屬年輕型的巴金森氏症,此發病原因可能與基因突變或種族、地域、遺傳有關,在慈濟醫院,最常見到的基因突變是巴金基因的突變,共有三十幾位病患。目前罹患年輕型巴金森氏症的病患比例最高在日本,佔百分之五,在其他地區或台灣的比率為百分之一或二。年輕型的巴金森又分為青少年型與年輕型,青少年型發病年紀為二十歲以下,年輕型發病年紀為二十一歲至四十歲,青少年型的八金基因突變比率較高,大約有百分之八十,超過二十歲以上,巴金基因突變的機率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降低。

林聖皇說,年輕型的巴金森氏症與一般型不同的地方是疾病的進展速度與變化比較緩慢,而一般巴金森病患服用左多巴藥物,要服用五至十年後才會產生異動症,而年輕型的巴金森卻很快的有異動症情況出現,也就是手與腳的動作不協調,例如服藥的藥量讓腳可以正常活動,但是對手部來說卻已過量,或者是對頭部來說藥量卻又不足,對於異動症,手術可以提供很好的治療,因為利用晶片的電刺激與其他的輔助方式來做治療,就可以將左多巴的劑量調至最低,生活品質就可得到改善。

戴先生目前可以自由行走,右手抖動的情況也可以控制,高職畢業後才發病的戴先生說,很感謝醫師與志工的治療與協助,現在覺得生命又從新開始,很快樂,不在抖動與抬頭挺胸走路的生活,整個世界看起來都不一樣了。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