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婆婆媽媽要有骨氣─灌水泥不能保證成為不倒翁!

文�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腦神經外科 陳子勇醫師

近幾個月來,罹患骨質疏鬆症引發脊椎壓迫性骨折,而接受外科灌「骨水泥」治療,已在台灣的脊椎手術中快速的成長。這種源自一九八○年代中期由法國醫生發表開始,近五年來,美國也將近有上萬名患者接受類似的手術,但因為宣傳及誤解的結果,不免給人一種印象認為,脊椎骨折就是要將骨泥灌入,才能解決問題。

不可諱言的,大多數骨質疏鬆症併發脊椎骨折的病患(多數為婦女),在施行完脊椎體整形術(灌骨水泥)後,背部疼痛的確獲得了改善,至少短期間的預後是如此。

近二年美國更發展出駝背整形術,方法是先用可充氣的硬球體插入壓迫骨折的脊椎體內,予以撐開,重新將椎體塑型後再輕輕的灌入骨泥,統計上似乎比現行的脊椎整形術更能降低未來病患脊椎骨折的再犯率。依據現在的醫療情況,不出二年,台灣也將會有大量的中、老年婦女接受類似的手術。

長期以來,骨質疏鬆症在診斷及治療上一直困擾從事脊椎治療的神經外科或骨科醫師,其主要的原因在於這種疾病的脊椎骨,不適宜實行廣泛的椎板移除、骨刺清除或骨釘固定,更由於多數病患屬於中、老年婦女,體質及身材較短小的關係,也不適合接受較複雜的手術。

雖然傳統上這類的脊椎骨折病患都是以抑鈣素、雙磷酸鹽類、維他命D、雌性素、副甲狀腺素等藥物治療及背架支撐,但部分病患的預後及滿意度仍不理想。

骨質疏鬆症的定義是指全身性的骨骼疾病,以低骨質量及漸進性的微細鬆質骨結構退化,而導致其骨脆弱及潛在性的骨折危險率增加,通常它是無症狀的,也就是在低質量骨或在骨質流失期間是沒有任何徵候的。也因為如此,有些醫師認為骨質疏鬆症本身不是一種疾病,而應該算是中、老年婦女的骨折危險因子。

根據統計,一般正常婦女的骨骼質量高峰期在三十至四十歲間,之後便以每年零點五%的骨質流失比例繼續至更年期,往後的十年每年更以二至三%的比率流失,主要的原因就是少了女性荷爾蒙的刺激。

這種人體自然的現象是對女性的一大傷害,也是無可避免的結果,而最有效的防範及對付因骨質疏鬆症導致髖骨或脊椎骨折的方法,就是在青少年及青年期儲蓄骨骼質量,也就是常稱的「骨本」,除了多作重量及耐力運動(如瑜珈、舞蹈、球類、仰臥起坐等)外,也要攝取足夠的鈣質(每天至少一千二百毫克)及遠離香菸(包括二手菸)及酒精食品。

美國人有鑑於骨鬆症的普遍性,更將每年五月訂為國家骨質疏鬆症防治月,就代表了骨質疏鬆症在美國所帶來的經濟及健康的影響,也同時反應了他們對抗這種影響婦女身心的潛在敵人的一種決心。

脊椎骨質密度的測定,目前以雙光子能量檢測(DEXA)為主,不能以其他部位的骨質測試數據來作為脊椎骨折率的預測,而且測試數據也會因脊椎選擇的方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其中以前側脊椎體的鬆質骨密度最能代表脊椎骨質疏鬆症的程度。

骨質疏鬆症常用的指標T值,是相對於同種的年輕婦女的平均值所得的數據,正常人是指位在標準偏差負一以上,而骨質疏鬆症則指在負二點五以下。愈嚴重代表相對性的骨折機率較高,但並不是造成骨折的絕對因素。其他如跌倒、生活習慣不良、體重過輕等也是骨折的危險因子。

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婦女人口中,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率約有十八%,因骨質疏鬆症引起的髖及腕部骨折更超過此數目,且統計上,所有因骨質疏鬆症發生骨折的機率約為腦中風的二至四倍,值得婦女們特別注意

現今的脊椎整形術(灌骨泥或其他骨合成物)或駝背整形術,在止痛上有一定的效果,但長期對脊椎骨的影響尚待觀察,畢竟這是一種治標而非治本的方法。「預防勝於治療」在醫學發達的現代,仍是不變的道理,婦女停經前的規律運動及正常攝食,停經後的正確保養及由新陳代謝科門診來適度補充女性荷爾蒙、抑鈣素等乃是現代婦女的養生之道。
本文作者:陳子勇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