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 王志中主任校閱
一般人常把精神病患列為特殊的一群,排拒他們,避免與他們接觸,這使得本來就比正常人更需要別人接納、尊重、關懷與支持的精神病患,變得更加孤立、退縮;尤其當病人因幻聽、妄想等精神症狀而有攻擊行為時,社會大眾就會有如驚弓之鳥,加上媒體常常以大眾有知的權利為由,把病患的病史報導出來,造成新聞的可看性,而精神病患的新聞事件並不是娛樂新聞,它是嚴肅的、複雜的。
沒有人願意生病,尤其是精神疾病,事實上,它只是眾多疾病中的一種,和其他病痛一樣,愈早就醫,康復的情形愈佳。您可知道,精神病患也是人,是活生生的生命個體,他只是生病了,就像糖尿病、高血壓一樣,它也需要家人與社會大眾的接納、尊重、關懷與支持。
其實,之所以會這樣,牽涉的因素很多,涵括了社會性、文化性、心理性等各個層面的問題,簡述如下:
■民眾普遍對精神疾病缺乏認識
隨著生活品質與知識領域的提昇,對於一些常見的內科疾病如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等,一般民眾均有所認識,也能體會到治療的重要性,但對精神疾病知卻極有限。
■民眾普遍對精神疾病感到害怕
由於對精神疾病認識不清,自然對之有所恐懼。他人罹患精神疾病,避之唯恐不及,若自己罹患精神症狀,更是極力否認,害怕被當成「瘋子」忌諱就醫。事實上,精神科的領域極為廣泛,舉凡失眠、焦慮、憂鬱、適應困難、學習障礙、人格違常……等,遠遠超過傳統觀念中的「瘋子」。
■醫療工作者本身對精神疾病的認知與態度有待加強
其實不只民眾對精神科有所誤解,部份醫療工作者的認知與態度也有待加強。
讓精神病患回到社會生活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所以我們的醫療團隊會在患者急性症狀緩解後,以「有目的的活動」為媒介,與患者建立治療性關係,並藉由活動來協助患者增加因精神疾病而退化的生活獨立性、身體動作協調性、以及社交能力、增強與培養其工作能力並學習休閒生活安排。所以,除了病房內的日常生活功能訓練外,社交技巧的訓練與戶外活動等,可讓病友在工作人員的監督下,學習調適心理功能,以期早日適應社會生存。
然而,基於對精神疾病的無知與恐懼,部份醫療工作者有一種「能不管、就不管」的心態;或是認為精神科的治療是輕鬆、是休閒的,身為工作人員的我們,實在有一種被誤解的無力感。有些人疾病發生的速度緩慢,有些人則是突然而迅速的進展,而精神疾病也是有一些徵兆可循的,當你發現周遭的人有下列奇言異行時,就該早日請精神科醫師協助。
□儀表方面
怪異或蓬頭垢面或打扮得花枝招展。
□動作行為方面
出現傻笑、自言自語、或終日臥床、或攻擊等怪異行為。
□現實感障礙
對事情的看法與一般不同;對外界的刺激沒有反應,或是反應過度。
□生活方面
人之間產生疏離感、退縮;工作無法持續;學業一落千丈;自我照顧功能退化;行為顯得幼稚等。
□妄想與幻覺
病人出現妄想、或聽到或看到事實上並不存在的聲音與事物,並且相信可能有外界的力量在控制他。
□情感方面
有時出現亢奮、悲傷、或緊張的情緒反應。
□不當的反應或言語
如語無倫次、答非所問、或是憂愁或痛苦時都會發笑時。
精神疾病會擾亂患者與家屬的日常生活,造成家庭陷入混亂中,因為患者的吃、睡不正常,日常生活退縮,在躁期或有妄想的期間會做一些奇怪的事,其他的家庭成員了適應患者而改變自己的日常生活作習時間;或是家庭的生活秩序被破壞殆盡,許多壓力因應而生。對大部份的人來講,家庭提供了安全、基本的生活需求,是人類最溫暖的歸宿,然而對精神病患而言,正常的生活壓力,包括在家裡的壓力,都可能會使症狀惡化,因此,建立一個安全、支持、治療性的家庭環境,對精神病患而言是很重要的。
在病房中,有的家屬對病人不聞不問,甚至在為病人辦理出院手續後,卻將病人惡意遺棄在院內大廳中;也有的家屬對病人關懷備至,每日均會到病房探視並協助其盥洗。身為病患家屬,應多學習照顧病人的方法,了解他們,學會與他們相處的方法。
□建立一個簡單、有結構的環境
精神病患很容易焦慮,壓力忍受力也低,他們很難處理刺激,所以他們的環境應該是規律的、安全的。家裡儘量不放刀子、火柴、煙灰缸、皮帶等危險物品,以免發生意外災害。
□接納病人的經歷
當病人有幻聽或妄想時,耐心傾聽病人的想法,不必與之爭辯,但可以不必認同他,可與他聊天或讓他看電視、聽收音機或做戶外活動,以分散病人對幻聽的注意力,並提供現實感,教導病人分辨幻聽。
□協助病人服藥
精神病患需要長期服藥,即使在沒有症狀時,仍需服用低劑量藥物,以預防其再復發。就像糖尿病患者一樣,一不用胰島素,就有可能發病,所以,定期與規則的服藥是避免症狀惡化的最有效方法。然而,患者常因無病識感或受藥物副作用的困擾而降低其服藥的順從性,此時,家屬就應給予患者適當的教育與協助。
□日常生活問題的處理
讓患者學習生活作習正常,何時起床、吃飯、上床睡覺,並學習完成其他一般任務,如整理床舖、個人衛生清潔、做家事等,讓病人可由此得到成就感,並且訓練工作能力,建立自信心。
□慢慢改變他的行為
為了去除患者不適當的行為,給予鼓勵或獎賞比處罰或責罵來得恰當。家長必須擬定具體計劃與患者訂立行為契約。讓患者知道家人對他的期望是什麼,什麼樣的行為家人不能接受。在行為契約實行期間,家事要常常與患者討論、修正契約,並且監督患者是否完成契約。
□改變你的期望
家屬要接受病人現況,並且要有長期對抗疾病的心理準備,就像糖尿病人可以藉著胰島素及控制糖的攝取量來控制,精神症狀也可以藉著藥物及學習如何降低壓力來控制。不要期望他像一般人一樣工作、賺錢,讓他在能做的事情上獲得經驗、成功與滿足。但是不要過度保護、干涉或批評病人,讓他適度承擔責任義務,並且與其一同努力,改變無助與希望的感覺。
□當病人有攻擊行為時
當他很激動時,不要企圖限制他的行動,否則可能就會有破壞、傷害的行為。因為病人受精神症狀影響,誤認為自己處在極危險的情境,而認為自己應該採取行動保護自己。此時家人最好與他保持一個安全的距離,用溫和、冷靜的口吻對他說話;不要試圖去綁住他,也不要去駁斥患者的幻聽、妄想,否則只是徒增患者的攻擊行為。當務之急是確保每個人的安全,如果家人夠多,且有夠強狀的人時,才能用強制的方式把他架回房間內,或在他較放鬆的時候把他限制住,原則是不去傷害病人及家裡的每一個人,同時注意留給自己一條出路,迅速尋求外援(如謷察或鄰居)。當他冷靜下來後,身體上的安慰,如牽他的手或用手輕輕抱住他,可以帶助平復他的情緒。
□經驗的分享
可以和其他病患家屬交換照顧病人的方法與心得,減少對疾病的羞恥感,並學習調適疾病帶來的壓力與情緒,用累積的經驗帶助其他有同樣困擾的家屬。
有精神病患的家庭必須比別人花更多的精力去建立、維持支持性、結構性的家庭環境,讓患者與家屬的壓力都能保持在一個可忍受的程度,減少預期以外的事,增加問題解決的技巧與能力。你將會發現,精神病患其實是一群可愛的人,由於我們正確的態度,將可以幫助他們康復的更好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