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中醫談「類風濕性關節炎」辨証施治,調節緩解!

文�天明內湖中醫診所院長 鄧正梁醫師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關節及周圍組織的非感染性炎症的慢性全身性疾病。通常以對稱性的手、腕、足等小關節病變為多見;可導致關節強直、畸形而功能喪失。中醫認為寒、冷、濕、熱、毒、過勞、內外傷、產後及七情失調等因素均為誘發的病因。

疾病常見症狀有多關節對稱性腫痛,尤其是掌指(蹠趾)關節、近端指間關節梭形腫大,腕、肘、膝、踝甚則顳頜關節的對稱性腫痛;晨間關節僵硬,午後漸輕。常可伴有低熱、貧血、全身不適和乏力、重墜感、食慾差等症狀。關節晨僵常常持續一小時以上,晨僵時間越長,則病情越嚴重,是臨床病情變化和活動性的良好指標。

關節外表現可出現類風濕結節、血管炎、肺間質纖維化,血尿、蛋白尿,肢體麻木、燒灼感,肌炎、骨質疏鬆等等,而抽血檢查類風濕因子(RF)的陽性率達70%∼80%。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目的主要是為了減輕疼痛,控制病情發展,阻止發生不可逆的骨破壞,盡可能地保護關節和肌肉的功能,改善生活品質。中醫的藥物治療主要為辨証治療,隨証施以補益氣血,滋補肝腎,祛風散寒,化濕清熱,逐痰消瘀,通絡止痛等藥物。

由於患者的個體差異,有些患者對中藥的治療總感到就差那麼“一點點”,醫生使盡了解數,希望藥到病止,而實際效果也總是差那麼一截。對起病急驟,關節腫痛劇烈甚或嚴重者,因為中藥起效相對緩慢,“緩不濟急”或“藥力”所限的缺陷,應毫不忌諱使用西藥,如類固醇或NSAIDs類制劑等。

中藥常運用以下的藥物:

一、引經藥:上肢加姜黃、桑枝;下肢加牛膝、木瓜、獨活;背痛加葛
  根或鹿角膠;腰痛加熟地、杜仲、續斷等,引藥力直達病所。

二、藤類藥:藤類輕靈,易通利關節而達四肢,如絡石藤,忍冬藤等。

三、痛劇者加烏頭、馬錢子;久病生痰者,白芥子、半夏、南星以滌痰
  ;病久成瘀者,加劉寄奴、蘇木、紅花等;毒邪痹阻經絡者,加水
  牛角,土茯苓、知母、防己等以祛除內生之毒邪。

緩解期仍應堅持中藥辨証施治,調整體內的陰陽氣血、清泄餘邪,以延長穩定期,減少病情的反復發作。
本文作者:鄧正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