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健檢e櫥》大腸直腸癌的「糞便潛血」試驗!

文�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健檢科 羅亞蘭醫師

在台灣,大腸直腸癌是癌病死亡原因中前三位,近年統計發現其發生率快速增加。一般認為,大腸直腸癌發生率與地區及時間變化、飲食習慣有密切的關係。尤其大量食用肉類、動物性脂肪、蛋白質、精緻碳水化合物,及較少食用纖維素之族群、地區,較易產生大腸直腸癌。依目前瞭解大腸直腸癌之致癌原因,並非單純的單一原因,可能係多重因素,包括遺傳、基因突變、致癌物質、飲食習慣等交互作用綜合而成的。

大腸直腸癌篩檢的目的,不外乎利用各種簡單方便的檢驗方法以求得病灶之早期發現,讓患者有接受根治手術的機會。目前對於大腸直腸癌的篩檢工具包括:糞便潛血試驗、理學肛門指診檢查,各式結腸鏡檢查以及大腸鋇劑攝影等。

大腸直腸癌篩檢的對象包括:

一、無症狀的高危險族群:家族性結腸息肉症、家族性癌症症候群、潰
  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疾病、大腸直腸息肉患者、先前罹患大腸直腸
  癌患者、腸道曾接受放射線照射者以及曾接受膽囊切除的患者等。

二、無症狀之較大年齡族群:美國癌症協會建議最遲不應超過五十歲,
  就必需開始接受每年的大腸直腸癌篩檢。

三、有症狀的族群:具有與大腸直腸癌有關症狀,如:大便習慣改變,
  便中帶血、大便變細、腹部不適、貧血、腹部腫塊、體重減輕等,
  無論其年齡大小,均當然地被視為篩檢對象。

糞便潛血試驗為目前臨床上選為大量篩檢的簡易方法,目前常用的糞便潛血試驗為化學法,偽陽性較高,原因為食物中含肉類或動物血液、食用含有過氧化脢之蔬果、上腸胃道病變、輕微肛門直腸狀況、服用阿斯匹靈藥物、鐵劑等。另有新型的免疫法偽陽性低,較不受食物及藥物的影響。肛門指診檢查在一般健診中為必需施行的理學檢查,但是若單以此進行篩檢,則無法涵蓋其他部位的大腸癌。另外,各式結腸鏡包括硬式乙狀結腸鏡、光纖乙狀結腸鏡以及大腸鏡等。

其中硬式乙狀結腸鏡在過去曾被廣泛用來檢查大腸直腸病灶,但逐漸有被光纖乙狀結腸鏡取代的趨勢。使用六十公分長的光纖乙狀結腸鏡大約可以發現65∼75%的大腸直腸癌,至於大腸鏡方面,雖然它有85∼95%的機會可以成功地檢查所有大腸部位,並且對於腫瘤偵測的敏感度高達90%,但是因它費時與價格高昂,並不鼓勵用來做第一線的篩檢工具。大腸鋇劑攝影是用來診斷大腸直腸病灶最古老的工具,雖然有對比技術的進步,但是由於多種因素的干擾與判讀上的困難;因此臨床上與大腸鏡一樣被列為第二線篩檢診斷工具。

CEA這項腫瘤指標,最初於腸道惡性腫瘤患者身上異常升高,之後亦發現於其他上皮腫瘤患者,如胰臟癌、乳癌及肺癌等,或在一些非惡性腫瘤的情況下如肝病、腎衰竭、纖維囊病症及長期抽菸者等也可以發現異常升高現象,所以CEA無論在敏感度(sensitivity)或特異性(specificity)方面均不足以單獨做為早期大腸直腸癌患者的篩檢或診斷工具。但是對於術後是否有殘餘腫瘤,早期復發或轉移現象的追蹤與評估,CEA即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一般說來,並非所有的大腸直腸癌患者其CEA都會升高,只有對那些術前CEA有升高的患者,才能以CEA 做為追蹤工具。根據文獻報告,如果手術成功地將所有腫瘤切除,平均於術後三十天左右CEA應降至正常範圍,如果術後CEA下降但在未來的定期追蹤檢查中再度有升高現象,則表示癌症有復發的可能,必需做進一步詳細而積極的診治,因此CEA是一個很有用的追蹤工具。

預防與篩檢為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及早期發現的不二法門,目前建議五十歲以上每一至二年一次糞便潛血試驗,每三至五年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每十年一次大腸鏡檢查。至於高危險族群年齡應降至四十歲。飲食方面減少動物性蛋白質、脂肪的攝取,多攝取纖維素有助於減少大腸直腸癌的機會。多攝取纖維素有助於刺激腸道蠕動,能吸收水份而膨脹,降低致癌物質的濃度及減少其與腸壁接觸的時間。且纖維素經腸道細菌分解後,產生的短鏈脂肪酸對於癌生成有抑制作用。有大腸直腸瘜肉的病人需作瘜肉切除,定期追蹤。一方面判定瘜肉是否為腺瘤,有無惡性變化,並預防其繼續長大、癌變或復發。
本文作者:健檢科 羅亞蘭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