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中醫師小叮嚀:夏季養生切記【冷食】不宜多吃!

文�天明內湖中醫診所院長 鄧正梁醫師

夏季時節,從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夏季烈日炎炎,雨水充沛,萬物競長,日新月異。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人在氣交之中,故亦應之。夏季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養護陽氣。

夏屬火,與心相應,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視心神的調養。《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就是說,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胸懷寬闊,精神飽滿,如同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泄。

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暑易傷氣”,炎熱可使汗泄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噁心、甚至昏迷。所以活動時,要避開烈日熾熱之時,並注意防曬

夏季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亦多,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夏月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如《頤身集》指出:“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夏日外熱內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酸梅湯,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較弱。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

台灣夏季酷熱多雨,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易致疰夏、中暑等病。疰夏主要表現為胸悶、食慾欠佳、四肢無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微熱嗜睡。預防疰夏,宜服芳香化濁,清解濕熱之方,如每天用藿香葉、佩蘭葉各三錢,滑石、炒麥芽各一兩,甘草一錢,水煎代茶頻飲。
本文作者:鄧正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