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何謂【正常】的疾病?醫療診斷的「大數法則」!

文�行政院衛生署花蓮醫院家醫科主任 許禮安醫師

乍見這個標題,恐怕會讓許多人如墮五里霧中,什麼叫做正常的疾病?明明就是疾病,怎麼可能會是正常的?

最近我每週負責一梯次的全身健康檢查(住院兩天兩夜),必須對受檢者解說檢查報告,就遇到一些必須費盡唇舌來說明的「正常」疾病診斷。

首先是男性接受泌尿科會診的診斷:前列腺(即攝護腺)肥大。我很久以前看過一個統計報告說:超過六十歲的男性有六成會有前列腺肥大,超過九十歲的男性則九成以上都是前列腺肥大的病人。因為受檢的男性多半超過五十歲,所以過半數都會出現這個診斷,差別只在於:是否有解尿困難的症狀?需要治療與否?

如果在那樣的年紀,大多數人都得到這樣的診斷,那麼,沒這個診斷的人,反而變成不正常的少數。所以我們把它當作正常的老化現象,除非有嚴重的症狀,才算是疾病。

我們可以這樣比喻:如果全世界有六成的人身高都超過兩公尺,那麼我的身高只有173公分就可以算是矮小、發育不良或是侏儒症,但是如果全世界有六成的人身高都小於150公分,那我可能就是生長激素過盛或是得到巨人症,這是我們醫療診斷的「大數法則」。

因為檢查項目包括胃鏡與大腸鏡,檢查前一天必須用藥物或灌腸進行大腸準備,然後喝下大量(兩千西西以上)的水,也就是讓你嚴重腹瀉以便「出清存貨」,有些老人家甚至會喝到胃痛或拉到虛脫。

結果所有的大腸鏡報告幾乎都有「痔瘡」這項診斷,據我粗略估計發生率超過百分之九十五,所以我必須對受檢者說:「大腸鏡報告說你有痔瘡,但是沒關係,因為做大腸鏡的人,十個當中有九個半有痔瘡,反而沒痔瘡才算不正常!」因此我開始懷疑,痔瘡這個診斷,在進入老年時,到底算是疾病還是根本就是正常的老化現象?再換個角度想,要作出痔瘡的診斷,是要看到直腸黏膜微血管擴張,而有些照片並不很明顯,說不定是因為準備過程與操作檢查的刺激所導致的暫時現象。就如有病人大腸鏡報告有直腸炎,但推敲之後發現,很可能是前幾天去吃麻辣鍋所致。

接著是胃鏡報告。有九成受檢者都有表淺性胃炎,所以我又必須解釋:「你的胃鏡報告說有表淺性胃炎,但是沒關係,你們做胃鏡檢查,十個當中九個有表淺性胃炎,可能是因為吃瀉藥加上灌水或是檢查過程難免刺激的緣故。」

倒是另外有一個診斷名稱是非常嚇人的,叫做「胃糜爛」(Gastric erosion),它原來的英文名字是指發紅,嚴重度介於胃炎與胃潰瘍(指胃黏膜破皮)之間,可是中文譯名給病人的感覺卻是比胃潰瘍還恐怖,好像整個胃都爛掉了,這樣的檢查報告如果不加以說明,經常會讓收到報告的人嚇破膽,在此一併補充解釋。

許禮安醫師小檔案
現任:行政院衛生署花蓮醫院家醫科主任、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家庭醫學科駐院醫師
經歷:花蓮慈濟醫院家醫科及心蓮病房主治醫師、
   東華大學兼任校醫、
   慈濟大學臨床講師
專長: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
   安寧緩和醫療專科醫師。
網址:許禮安醫師的個人專區
本文作者:許禮安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