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男子下體破皮潰瘍,全因服用感冒藥物引起!

最近因感冒病患增加,服用感冒藥小心也會引起其他併發症。日前就有一名五十歲的李姓男性患者,因為下體破皮潰瘍,稍一行動便疼痛流血,因而到衛生署豐原醫院就診。經醫師診斷為服用感冒藥引起的「固定型藥物疹」,對症下藥後,患者的症狀已明顯改善。

日前一名李姓病患,因生殖器部份突然出現深藍灰色皮疹,旋即形成破皮潰瘍,稍一行動便疼痛流血,造成工作及生活極大不便而到豐原醫院皮膚科求診。李姓病患在門診時說:「李主任,我又沒出去亂來,下體竟然會腫會爛,這是怎麼回事?」。皮膚科主任李昇華在追溯李姓病患的病史時發現,他在發病前一天曾因感冒服用藥物,同時半年前也曾在服用藥物後下體發生類似病症,只是此次範圍更大且更加嚴重。

李昇華醫師在檢視患者此次用藥發現,藥中含有磺胺藥,因此診斷為磺胺藥引發之「固定型藥物疹」。除了要求患者立即停藥外,並且給予患者口服類固醇藥及外用類固醇藥膏塗抹,四天後症狀大幅改善,一週後傷口癒合而留下深棕色色素沉澱。

李昇華醫師表示,藥物疹就是是服用藥物後引發的皮膚疹,它的臨床表現十分多樣化,例如會造成皮膚搔癢性皮疹的蕁麻疹、神經性血管腫、病毒樣疹等。較嚴重的,如多型性紅斑、史蒂芬強生症候群、毒性皮膚壞死等,會造成皮膚血管炎,皮膚黏膜壞死潰瘍,引發後續全身營養、水分、電解質流失,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症而危及生命。

絕大部分的藥物疹都是大範圍出現於全身皮膚,甚至於黏膜處。「固定型藥物疹」則是例外。基本上固定型藥物疹是一種過敏引起的皮膚血管炎反應,只要有此體質的患者每次使用此種藥物,便會在相同皮膚黏膜部位出現皮疹。此種藥物皮疹最常發生於生殖器部位及肛門周圍,其次為手腳,臉部的眼框周圍等。通常是在使用藥物後三十分鐘至八小時內發作。

臨床上,固定型藥物疹發作時,皮膚及黏膜會出現圓形、亮紅或暗紅之水腫斑塊,患者自覺會癢、會痛,疹子很快轉變成深棕帶紫的斑塊,中央可能出現水泡,隨後破皮而流湯流水。若立即停用藥物,皮疹約持續數天至數週後逐漸痊癒,脫屑後形成棕紫灰色的色素沉澱。若不慎再度服用此藥物便又加重復發。

常見引發此種過敏的藥物有感染時常服用的抗生素類,如四環素、解熱鎮痛劑類,如阿斯匹靈、磺醯胺類(即磺胺劑)等。治療上最重要的當然是先停用致病藥物,再使用一些抗發炎藥物,如類固醇,可縮短病程加速癒合。至於局部處理,李昇華醫師建議先以冷生理食鹽水濕敷以幫助病灶退紅消腫,再使用局部類固醇藥膏改善病灶。皮疹約一週後便可逐漸復原。

雖說此種藥物疹會自行痊癒,但是曠日費時且癢痛難耐,所以李昇華醫師建議民眾,若出現類似症狀時,應立即尋求醫師協助。除了用藥改善症狀、加速復原外,並可了解病症來龍去脈,避免不必要的懷疑爭議。藉由與醫師討論分析可能的致病藥物後,做一過敏藥物紀錄以避免再次服用而復發,這才是一勞永逸的辦法。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