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諾醫院五十七週年院慶由院長證道,期勉門諾人數算主恩之餘,思考支援第三世界國家醫療需求的可能,繼續以服事弱小弟兄的精神,活出上帝的心意。
「從窯匠家裡的啟示看門諾對外宣教的使命」為題,說明在醫院面臨種種狀況後,他自聖經中領悟的啟示。他指出,二次世界大戰前外國宣教士來臺灣,有人因為傷寒、瘧疾而死亡,但並未因此卻步,反而有更多宣教士前來,不但救了許多人,也造就了門諾醫院。如今門諾已經具規模,而第三世界國家有醫療的需要,應深切思索向外拓展,將醫療宣教的使命傳到第三世界國家。
禮拜中也有一場相當特別的拼布捐贈儀式,由拼布藝術家劉秀華率領八位學生,耗時一個月趕工製作的「門諾紀事」大拼布,連同一片深具戲劇性、輾轉得來的舊拼布被單,在會中贈與門諾作為院慶生日禮物,由總執行長及黃文雄院長代表接受。
門諾醫院發展部主任李麗雲表示,這片舊的拼布被單原是門諾醫院早期接受美援時,由國外門諾教會會友手工縫製捐到醫院,由於物資缺乏,這批大小不一的拼布曾做為嬰兒包巾及病房床單、被單等,當年門諾護校生、新生嬰兒與大小病人,都蓋過這種「愛的被單」。而歷經三四十年後,拼布被單因為破損而逐漸汰換,在1987年夏天,一位林姓護生到門諾實習,姊姊來探視時發現這床特別的拼布被單,經向舍監詢問後,這床已破損不堪的拼布被單到了林小姐手中,她收藏了十九年,直到會做拼布的林小姐同事李蕙蘭無意間看到它,才幫林小姐修補。
李麗雲說,2002年時,李蕙蘭向拼布藝術家劉秀華學習拼布,她向劉秀華表示想做出一片同事收藏樣式的拼布,劉秀華一看,想起多年前兩歲姪兒車禍受傷住進門諾時,也曾蓋過這種拼布被單,在與門諾醫院聯繫後,她表示想要感謝宣教士對東部的奉獻,因此衍生了「門諾紀事」拼布的想法,劉秀華轉印了三十七片門諾歷史照片,以一千七百多片拼布完成這片長316公分,寬201公分的大拼布,並義務捐贈門諾;而原來收藏舊拼布的林小姐在劉秀華穿針引線後,願意慷慨捐出,交由院史館收藏,讓這張目前僅存、唯一的拼布被單重新回到門諾手中,促成一樁美事。
這兩片深具歷史價值的拼布將在下週一迄於門諾醫院門診大廳展出,展期一個月,歡迎民眾前往觀賞。李麗雲表示,門諾院慶其他活動包括院慶園遊會,即將於本週六(十九日)上午10:00在醫院旁扶輪公園舉行,24日下午1:30將有院史影片、座談會及文物展出,晚上7:30將有院慶音樂會,其中園遊會收入30%及音樂會全部收入將捐入門諾醫院社會服務基金,歡迎民眾共襄盛舉。
拼布作品說明(口述歷史紀錄:門諾醫院發展部汪國平)
「拼布」是美國人生活文化的一部份。隨著孩子成長,媽媽會將孩子不能穿的舊衣物拆解,拼製成棉被套、枕頭套等物品,等孩子長大即將離家之際,作為祝福孩子的禮物,所以被稱為「傳家寶被」;這與中華文化的「百納被」,都具有勤儉與祝福的美意,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拼布手工藝,直到今日仍盛行歐美亞各國;耗時費工的特質,在忙碌的現代社會,更顯珍貴。
■門諾醫院拼布被單的由來■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許多國家因飽受戰火摧殘,國內經濟衰退、民生凋蔽,在戰火中崛起的新興勢力--美國,開始對第三世界展開各項援助。一九四八年,由基督教門諾會中央委員會(簡稱MCC)派遣的門諾山地巡迴醫療隊抵達臺灣,在東臺灣各地進行醫療宣教與社會救助,陸續到達的美援物資,除醫療儀器與藥品之外,還包括:牛肉罐頭、奶粉、衣服、舊棉被(含拼布被單)、聖誕包(裡面有牙刷、肥皂)等等,其中的拼布被單就是美國門諾會的婦女會成員奉獻的。一九四八年,在花蓮港教會巡迴醫療時,拼布被單已隨同其他物資送給貧困的民眾;一九五五年,新建醫院啟用後,不同尺寸的拼布被單與包襟,開始廣泛運用在各種病房及醫護人員宿舍。包襟可以包新生嬰兒,病房的拼布被單則墊在床單上、罩單下變成三層,蓋在病人身上。當年,門諾護校生、新生嬰兒與大小病人,都蓋過這種「愛的被單」。
時光飛逝,一九八七年,使用多年的拼布被單已經不堪洗滌、破損嚴重,終於退出門諾醫院與宿舍,正式成為歷史的記憶。門諾院史館目前僅存一床拼布被單,是林玉珍女士於收藏十九年後(一九八七年七、八月∼二00五年三月)捐回醫院的。它的內襯鋪的是毛巾材質,耐用又保暖;表面則有色彩鮮豔的「聖十字」圖形;被腳前後還留有一些名字,經查證,應是當年住宿的護校生因為要送洗被單,於是寫上自己姓名以免弄丟了。被單上也遍布縫補的痕跡,可以看出當年醫院是何等珍惜使用資源。二00五年的今天,美國的門諾會女性教友,仍持續製作各種漂亮的拼布壁飾等作品,提供給教會義賣,所得用來救援其他遭逢巨大災變或貧困的國家。
小小拼布,背後蘊藏著跨越種族的愛,溫暖弱小的身心,也將福音帶給人。
名 稱:愛的被單
捐贈典故:
一九八七年夏天,林玉珍女士讀護校的妹妹到門諾醫院實習,林女士因而到宿舍探望,正巧看見床上鋪著漂亮的拼布被單,心中十分喜歡,妹妹告知拼布被單是舍監阿姨給的。林女士喜歡拼布,想收藏的心意堅定,縱使已破損了也要。姊妹倆於是試探性地問舍監阿姨,沒想到舍監很大方就給了。由於這張拼布被單已有多處破損,因此,林女士很少拿出來。直到也愛拼布的同事李惠蘭見到這張拼布被單,開始收集布料,歷經多次細心的修補。二00二年間,李女士跟隨劉秀華老師學習拼布,想要模仿自己做一塊,便將這張拼布被單帶給劉老師看,卻喚起劉老師深藏的記憶。
二00五年三月,適逢門諾醫院五十七週年院慶,在劉老師穿針引線之下,林女士欣然同意捐贈,這塊深具門諾歷史記憶的「愛的被單」,於三月十七日院慶感恩禮拜上,由總執行長代表接受,並回贈林女士感謝狀。回到門諾的「愛的被單」,將在院區展出一個月。歷經五十七年歲月,這張拼布被單已經十分脆弱,期盼您用心欣賞,請勿觸摸,謝謝您。
名 稱:門諾記事(洄瀾風華系列一)
捐贈典故:
這幅由劉秀華師生八人、費時一個月完成的最新拼布壁飾,是阿華拼布藝術教室於門諾醫院五十七週年院慶、三月十七日的感恩禮拜上,捐贈給醫院永久典藏的作品,裡頭包含了一份回饋的心意與往事。一九九三年開始從事拼布教學的劉老師,有個裁縫師媽媽,卻始終疑惑自己對拼布的熟悉感從何而來。直到二00二年間,學生李惠蘭拿來一幅已有歲月痕跡的門諾拼布被單,劉老師一看見,彷彿大夢初醒般,記憶的瓶頸突然通了,回憶剎時湧上心頭……
一九八七年,兩歲的侄兒車禍住院,劉老師因為探病而生平第一次踏進門諾醫院,到了小兒科病房,一眼就看見蓋在侄兒身上、小小的彩色拼布被單,從此心中留下了印象卻不自知。事業第二春會選擇拼布教學,原來早在七年前就埋下種子了。二00五年門諾院慶,觸發劉老師用創作回饋門諾的想法。她運用大約一千七百片的布塊,使用門諾歷史照片三十七張,見證早期外國醫護宣教士,是如何在交通不便、器械不足、物質貧乏的困境中,幫助東臺灣的民眾。
有人用文字寫歷史,有人用影像記錄歷史,劉老師則用拼布表達對宣教士無私奉獻的敬意。同時,感謝以下七位提供協力的先生小姐:劉老師的先生陳塗城女紅很行,裁布、包邊幾乎全包了;在門諾服務的曾矜鑾,則說宣教士的故事、提供史籍讓老師構思靈感,還幾乎每天下班後去幫忙縫;其他五人記名如下:鄧雪真、游秀琴、廖曼君、簡淑君、林碧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