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膽結石的預防 著重於控制細菌感染的重要性

文�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譚健民醫師

在臨床上,細菌感染與膽結石的形成有密切關的,因為細菌感染可以促進膽結石的形成,其理由如下:

一、逐漸促使膽囊壁增厚;二、膽囊收縮功能減退,進餐後膽囊膽汁不能完全排入腸道,膽汁在膽囊內儲留時間延長,使得膽汁過度濃縮,導致其理化性質發生改變,而容易形成結石。三、由於膽汁淤滯使得膽汁在膽囊內停留時間過長,膽囊對膽鹽的再吸收增加,膽汁中膽固醇呈現相對過飽和狀態,膽囊膽汁中過度飽的膽固醇,以膽囊壁脫落的上皮細胞、菌落群以及黏液蛋白形成核心,而衍生膽結石。

此外,膽結石罹患者倘若本身又有便祕的習慣,容易造成細菌的結集,有時因細菌上行性感染至膽囊及膽道系統,因而衍生急性膽囊及膽道感染疾病。因此,在預防膽結石的發生上,除了飲食攝取的結構合理之外,更應避免膽道本身感染的發生。

膽道系統主要是為了行使運送、貯存、濃縮以及排泄膽汁的作用,因此倘若膽道系統本身解剖生理構造或者膽汁成分有所變異,則會在膽道系統任何部位形成固體結晶的「膽結石」,甚至造成膽道阻塞,更進一步刺激膽道系統衍生癌症病變。雖然,膽結石是一種古老的疾病,但經過幾千年的臨床觀察及研究,其真正導致結石的原因尚未很明確,但根據流行病學探討,發現膽結石以及其他膽道結石在病因、臨床症狀、治療、疾病預防以及治療預後也不盡相同。

事實上,膽結石與肝功能及膽汁的新陳代謝有關,由於肝機能異常亦會使得膽汁成分有所改變;因此,在臨床上慢性肝炎﹝尤其肝硬化﹞患者,有較高的膽結石罹患率。反之,其他膽道結石最常見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是由於膽管本身發生先天性狹窄,或者膽道受到腸管中潛進細菌﹝主要是大腸桿菌﹞的感染,而使得膽道內皮細胞損傷,再加上膽汁成分變異而形成結石。

再者,膽結石成分還是以膽汁為主﹝其餘包括膽固醇、膽色素、甚至鈣離子﹞,而在正常的化學及物理環境下,大多數的人都不會產生膽結石,但假若個體本身飲食不當或膽道發生病菌感染,再加上排泄通路阻塞,則會使得其中過量的成分析出沈澱而形成結石。因此,在日常飲食習慣中,應該避免食用高醣類、高油脂類﹝甚至高膽固醇類﹞食物,以免使得膽汁中的三種脂類﹝膽固醇、卵磷脂以及膽汁酸﹞成分分配不均,而易析出結石結晶;假若個體攝取過多膽固醇類食物,則容易產生「膽固醇性結石」;此外,個體罹患習慣性便祕亦較易使得腸內細菌﹝尤其是大腸桿菌﹞沿著膽道上行而使得膽道發生細菌感染,如此容易生成結石;再者,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患者,亦較易得色素性結石

在臨床上,根據化學成分的分類,膽結石可以分為下述三大類:

一、膽固醇性膽結石:膽固醇性膽結石的肉眼外觀呈白色,常為圓形或卵圓形,表面光滑或呈顆粒狀。膽固醇性膽結石大多發生在膽囊內,由於膽固醇性膽結石的發生與代謝有密切關係,故亦稱之為「代謝性結石」。基本上,膽汁中膽固醇增加的原因包括有肥胖、服用降血脂藥物、服用女性荷爾蒙以及攝取高油脂類食物。

二、膽色素性膽結石:膽色素結石大多數是以「膽紅素鈣」為主,其中的黑色素結石外觀不定型,質地堅硬而表面光滑,其主要成分為色素聚合物、磷酸鈣以及硫酸鈣,常發在在膽囊內;而膽色素鈣常呈棕黃色小顆粒狀,質地鬆軟,其主要成分有膽色素鈣、脂肪酸鈣以及膽固醇,由於鬆軟不成形又稱為「泥沙樣結石」即一般俗稱的「膽沙」,常發生在膽管內。

三、混合性膽結石:混合性膽結石的主要成分亦是膽固醇、膽色素以及鈣鹽,其外形呈多面角形,表面光滑,呈深綠色或棕黃色顆粒,往往數目較多,排列整齊,其切面多呈環層狀,亦多發生在膽囊內。

根據膽結石分佈部位而分類時,膽結石可以分為「肝內膽管結石」,「膽囊結石」以及「肝外膽管結石」(其中又可細分為肝外膽管結石以及總膽管結石)。「總膽管結石」又可分為「原發性結石」,即原本就發生在肝管內,絕大多數為「膽色素結石,以及「繼發性結石」,即結石先在膽囊內形成,後經膽囊管進入總膽管,然後存在於總膽管內而形成,這類結石大多數屬於混合性結石。

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

作者簡介:
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中心診所醫院家醫科主任
中華民國旅行業經理人協會首席醫療顧問
三商美邦人壽北區部 首席醫療顧問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線上諮詢醫師
家庭醫學科(著重於臨床預防保健規劃工作)
旅遊醫學科(旅遊前的健康規劃)
老年醫學科(成年人慢性病的診治)
肝膽胃腸科(肝膽胃腸疾病如肝炎、肝硬化、消化性潰瘍)
保險醫學科(協同壽險從業員提供壽險客戶實質的家庭醫師服務的觀念)

譚健民醫師(醫療服務網棧 www.98.to/tamkm)
本文作者:譚健民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