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傳說中的長假經典手術《雙眼皮》必割的理由!

台灣美容手術需求最高的眼部整形,尤其是雙眼皮手術,原本是最簡單、效果最好的手術,但因為很多作法是非專業性的,有的術者對美學的社會脈動卻不甚了解,因此造成許許多多的問題。長假是做美容手術的旺季,有需要先做一番全盤的瞭解,才不會選錯、遺憾。

東西方的眼睛結構有相當大的差異,東方眼睛較突出,有許多的單眼皮,外眼角還有人會上揚,叫做鳳眼,內側則有內眥皮蓋到,看不到淚窩,睫毛短、不翹。西方人的眼窩凹陷,全都是雙眼皮,眼角鮮有上揚,很多還下垂,內側明顯可以看到淚窩,眼皮張得很開,顯得眼睛很大,眼珠子底下還看得到眼白,睫毛長而且翹起來。東方的雙眼皮也異於西方,雙眼皮線從內角出來,逐漸變寬到中間部位之後平行出去到尾端。西方的雙眼皮則從半空中開始,往外平行或下降。如果在東方臉上做一個西式的雙眼皮,會很不自在。

有的人雙眼皮左右不一樣,包括一單一雙、大小眼或時單時雙、變來變去都是經常有的事。上眼皮在睜眼跟閉眼的兩層肌肉中間,夾著有一層很薄的脂肪,當眼皮睜開時,會從這脂肪的下緣打摺。因為脂肪下緣呈現不規則形,就像穿新皮鞋時摺痕還不固定,小時候眼皮會在不同地方打摺,因而有變來變去或多條雙眼皮線出現。等長大之後,眼皮摺習慣了,成了舊皮鞋,摺線就固定了。沒有一個人兩隻眼睛會完全對稱的,但一般看不出來。差別多的,像同時有眼瞼下垂時,就變得比較明顯。

自古東方唯一的獨強是中原文化,審美觀點是以最強勢文化的統治階層中的多數做標準的。所以雙眼皮的印度佛像傳到中國之後就變成單眼皮了。因為自古政權都在北方,而北方漢族單眼皮是多數。這道理可以從歷代的陪葬俑都是單眼皮看出來,所以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應該都是單眼皮的。一直到鴉片戰爭,中原天朝優勢文化一夕之間淪為劣勢文化,加上中國政權自民國以來轉移到南方,雙眼皮的需求於是出現。

最簡單的雙眼皮作法是在想要的摺線位置,貼一條狹宰的膠布,就可以從膠布上緣摺出雙眼皮來,但膠布不好貼、麻煩,加上貼久了眼皮會增厚或過敏,並不理想。以手術來做出雙眼皮是日本人先發明的,從預定的摺線切開,將此線下方的脂肪層去除,再把真皮縫到眼瞼板的上緣。台灣大部分的醫師都承襲這種方式,就是所謂用割的作法。這方法需要技術,而缺點是閉眼時雙眼皮線是凹的。新加坡有一位姓邱的醫師發明另一種作法,將眼皮像檢查砂眼一樣翻過來,在眼瞼板上緣切開三個小洞,縫線從裡面穿到皮膚再折回去打結。就像三明治一樣,將睜眼及閉眼兩層肌肉夾著脂肪一起綁住,不過每天睜眼次數很多,縫線會切割而脫開,以致做的雙眼皮消失率高達九成以上。加上疤是在結膜側,所以醫師都不太贊成這種做法,但因為不需要會開刀,只要能翻眼皮就能做,所以非專業的整形都以這種作法居多。

我個人的作法是改良日本的方式,在去除脂肪後,將睜眼及閉眼兩層肌肉縫起來以取代將真皮層縫到眼瞼板上緣的作法,也就是將單眼皮的結構,直接改變成正常的雙眼皮結構,並不是以人工的方式製造出一條雙眼皮線。所以閉眼的時候,眼皮是平的,不會凹陷。睜眼的時候,雙眼皮線比較柔軟,不會凹得很深,才會自然,不知道是做出來的。也才不會像用縫的方法,九成的比率會消失掉及影響眼睛健康。

雙眼皮線的走向需要講究,不會做的,線條會變得中間很高,往外再垂下來,或是做成西方式的,雙眼皮線從半空中開始等結果,都會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各國雙眼皮的高度要求都不一樣,台灣比日本要求高一點,日本韓國都很低,幾近於內雙,也就是往前看時一點點,往下看時才有明顯的雙眼皮。線條高低需事先與醫師溝通,通常我們可以先溝畫出暫時的線條供選擇。

手術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的,因為手術中間需要做配合動作,才能作得好,所以最好不要全身麻醉。手術時間只有四十分鐘,術後五天拆線,熟練的醫師做,因為開刀時不會亂拆,術後大部分連止痛藥都不需要。傷口要恢復得快,最好就是要讓傷口休息,所以我常說術後最好的照顧是不要理它,不要天天去扳它,也不要做冷敷、熱敷的。冷敷會減少血循環,使癒合變慢,熱敷則會增加疼痛感,都沒有實質好處。有人說術後需要去看兩場電影,不可以閉眼睛,否則雙眼皮會消失掉。這是作法不好,用縫的本來就會有九成的消失率,無關閉不閉眼睛。事實上用割的也有5%的消失率,尤其是體質很好,幾乎看不到疤痕的人,傷口纖維形成太少了,根本黏不住。

拆完線之後,眼角多多少少都還會有瘀血,手術時比較緊張的,血壓會升得比較高,瘀血也會厲害一點。瘀血會逐漸往下蔓延,變成黃黃的,大約兩星期左右才會消失。如果結膜下有瘀血,要一個月才會完全消失。瘀血及腫消褪之後,雖然傷口組織已經恢復,但還是硬硬的。因為雙眼皮的實質要求比較高,它需要等這條疤完全軟化,雙眼皮才能摺得自然,否則看起來還是有一點怪怪的。恢復自然的時間平均大約需要 三個月,早一點的要六個禮拜,慢一點的則需要半年,當然這所謂恢復自然的意思,指的是別人看不出來這是假的。

本文轉載自亞東醫院院訊(2005年1月11日)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