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外科病患如何選擇中醫藥與手術治療的結合?

文�天明內湖中醫診所院長 鄧正梁醫師

手術目前仍是惡性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早期病例是可以根治的。由於腫瘤的部位和性質不同,腫瘤手術的適應症也就會不同。而且腫瘤手術因切除範圍較大,給患者帶來各種損傷和併發症,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了預後,同時手術的徹底性也存在著問題,因此仍需綜合治療,以提高治療效果。

術前給患者以中醫藥調理,糾正陰陽的失衡,可擴大手術適應症,減少手術的併發症及後遺症。術前給藥大多使用補氣養血,或健脾益氣,滋補肝腎的藥方,如四君子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保元湯、六味地黃湯等,或者結合中醫辨証論治加以調理。至於手術前中醫藥抗癌治療的目的在於控制癌症發展,短期的術前用藥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使癌細胞退形性變及壞死,即有抑殺癌細胞的作用,二是增強人體的免疫力。這些作用對患者術前控制病情及術後恢復均有好處。

腫瘤患者手術後的中醫藥治療,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療措施之一。中醫認為,手術易耗氣傷血,手術後患者常表現為氣血雙虧或氣陰兩傷,或營衛失和或脾胃失調,如果產生了手術後併發症,則可能出現更為複雜的証候,臨床上就要根據不同証候給予辨証論治。實踐証明:腫瘤患者在手術後積極地配合中醫藥治療,可加速術後的康復,預防復發,可盡快地為及時放、化療創造條件。

腫瘤患者手術後的中醫藥治療,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調理脾胃:腫瘤患者術後,由於麻醉出血及手術創傷,特別是消化道手術後加以禁食及胃腸減壓等,使胃腸功能紊亂,出現食慾差、肚子脹氣、大便秘結等。此時必須首先增進患者的脾胃功能,治療重點在於健脾和胃,如單純表現為脾虛氣虧,脾胃不和,可用六君子湯,佐以理氣之品,一般能增強食欲和精神體力;如果手術後腹脹明顯,便秘不解,口乾,舌苔黃厚而乾,則宜用理氣化滯,通腑瀉熱之類藥物,如枳實、厚朴、大黃之類常能一舉顯效。如果患者手術後體虛明顯,則應予以補氣養血,開胃消食之藥物,如人參、黃耆、黨參、甘草、當歸、丹參、麥芽、山楂、雞內金、茯苓、陳皮、砂仁等。

二、益氣固表:有些病人手術後常虛汗淋漓,或動則出汗,汗後畏冷,疲乏無力,此乃術後營衛失調、表虛不固所致,可用玉屏風散加減益氣固表,如無其他夾雜的併發症,常可收到立竿見影之效;常用藥物如生黃耆,防風,白朮,五味子,浮小麥,牡蠣,黨參,白芍,甘草,麻黃根,水煎2∼3次,每日服一劑,連服三至五劑。

三、養陰生津:如果患者在手術後出現胃體大傷,津液虧損,致使口乾,煩躁,食慾差伴噁心,大便乾,這在胃腸道手術後,特別是有?管形成,大量消化液丟失,這時必須以大量養陰生津中藥調理常能獲得較好療效。常用藥物有:沙參,麥冬,石斛,玉竹,天花粉,生地,玄參,太子參,陳皮,竹茹,知母,白芍,茯苓,丹皮,白茅根等。水煎內服,每日一劑。

四、手術後長期中藥調理:手術後,可根據病情長期調理,或間斷用中醫藥治療。各種惡性腫瘤,如為早期病變,經過根治手術之後,一般不作放療或化療,而僅以單純中藥治療,長期觀察。此時,中藥治療應以扶正與祛邪相結合。扶正根據臟腑特性不同分別施以辨証治療,如肺癌陰虛型,多以養陰潤肺為主;消化道癌多以健脾和胃為主;乳腺癌多以疏肝理氣為主;淋巴瘤則以化痰軟堅散結為主。祛邪則根據辨病不同而予以清熱養陰,活血袪瘀,軟堅散結,化痰除濕,理氣導滯等方藥。手術後因各種原因無法接受其他治療者,亦應以中醫藥為主長期治療,一般應服用中藥二至三年。根據患者的不同辨証情況,分別予以益氣、補血、滋陰、溫陽的藥物,並結合抗癌中藥和消導、理氣以及對症的中藥。如果病情已非早期,雖然已做根治性手術,但周圍淋巴結已轉移,手術後根據不同情況尚需作放射或化學藥物治療時,則先給予中藥治療,待放療、化療結束後或化

療間期則仍以中藥扶正驅邪為主,控制病情發展。
本文作者:鄧正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