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是醫師遺棄了病人嗎?談安寧療護的歷史!

現代安寧療護發起人桑德絲醫師,有感於對癌症末期病人照顧不足,是醫師遺棄了病人。經多年努力,於一九六七年在英國倫敦設立聖克里斯多福安寧院,發展成為全世界現代安寧醫療的典範。

安寧療護﹝Hospice﹞的歷史發展最早在羅馬時代是照顧旅客及病人臨終的地方。中世紀歐洲修道院附設安寧院﹝Hospice﹞,用來作為朝聖者或旅行者中途休息補足體力的驛站。十七世紀,法國教士聖保羅﹝St. Vincent de Paul﹞設慈惠姊妹會﹝Sisters of Charity﹞照顧貧民、病人、孤兒、及臨終者。十八世紀,普魯士男爵Baron Von Stein與牧師Fliedner創設Kaiserswerth,是第一所新教安寧院,開始有專業護士。十九世紀,愛爾蘭慈惠姊妹團﹝Irish Sisters of Charity﹞在都柏林﹝Dublin)及倫敦設立聖若瑟安寧院﹝St. Joseph’s Hospice﹞。

現代安寧療護發起人桑德絲醫師﹝Dame Cicely Saunders﹞,一九一八年生於英國,一九四○年成為護士,因職業傷害而於一九四七年轉任社工人員,有感於對癌症末期病人照顧之不足,是醫師遺棄了病人,遂於一九五一年攻讀醫學院,一九五八年成為醫師,時年四十歲。再經多年努力,於一九六七年在英國倫敦近郊錫典罕﹝Sydeaham﹞設立聖克里斯多福安寧院﹝St. Christopher’s Hospice﹞,發展成為全世界現代安寧療護的典範。

英國目前有安寧療護約四○○家,多以居家照顧為主,有住院病房的約一二○家,已於一九八八年設立專科醫師。縱觀英國安寧療護成功的原因在於對人(生命)的尊重,而英國的社會福利制度則成為發展的後盾,安寧療護工作人員與各種基金會及政府社會福利人員密切配合,專人專職,重視教育與研究發展,而造就了目前的規模。

美國的安寧療護則在英國的協助下成長,一九七四年康乃狄克州設立新港安寧院是全美國首家安寧院,發展到目前近二○○○家安寧療護機構。而安寧療護相關組織則包括國際安寧療護機構﹝IHI, International Hospice Institute﹞、國立安寧療護組織﹝NHO, National Hospice Organization﹞、安寧療護醫學會﹝AHP, Academy of Hospice Physicians﹞、緩和照顧護理學會﹝APCN, Academy of Palliative Care Nurse﹞。

亞洲安寧療護的發展在日本及中國大陸已有數十家安寧療護院所,香港也有近十家。國內(台灣)安寧療護則起於馬偕醫院,一九九○年成立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並於台北馬偕醫院淡水分院設立安寧病房。台北新店耕莘醫院於一九九四年成立聖若瑟病房,隨後一九九五年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台北市立忠孝醫院癌痛控制安寧照護病房、嘉義基督教醫院戴德森紀念病房,一九九六年高雄天主教聖功醫院聖方濟之家、花蓮佛教慈濟醫院心蓮病房、雲林天主教若瑟醫院安寧病房,一九九七年台中大里佛教菩提醫院安寧病房、台北榮民總醫院大德病房、省立桃園醫院安寧病房相繼成立,且持續發展中。

所謂「緩和醫療」﹝Palliative Medicine﹞(國內稱為「安寧療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當疾病已無法治癒時,對病人作積極完整的照顧:疼痛與其他症狀的控制,以及對精神、社會、和靈性問題的處理是很重要的。緩和照顧(安寧療護)的目標是達成病人與其家庭的最佳生活品質。緩和照顧的很多觀念可以提早運用在疾病的治療過程,包括抗癌治療上。」因此緩和照顧、安寧療護、臨終照顧,三者應是一連續的過程。

衛生署已於一九九六年定名「安寧療護」,且自一九九六年七月全省十家醫院試辦「安寧居家療護」,並於一九九七年一月開放申請,目前有馬偕、耕莘、台大、台北榮總、彰基、嘉基、若瑟、菩提、成大、高醫、聖功、慈濟醫院等。為促進各大醫療院所早日設立安寧病房及安寧居家療護,病人及家屬可多打電話詢問當地醫院是否已設立,若尚未設立則追問何時可成立,如此才可以照顧日漸增多的癌症末期病人及家屬。

本文作者為花蓮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 許禮安醫師
摘自「心蓮心語」一書,1998
本文作者:許禮安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