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不逛醫院,改逛公園吧!

不逛醫院,改逛公園吧!_圖1

作者/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 鐘國軒 責任編輯/黃慧玫 圖片設計/Anita

仔細花了數分鐘對一下藥物,除了高血壓與糖尿病的藥物外,竟包含有5種長短效果不一的鎮定類藥物,光鎮定劑一天加起來就有18顆,分別來自好幾家醫療院所與科別。

當一個老人家到各處去求藥,或是醫師不得不重複開立鎮定類藥物時,似乎顯現出一種可能性,就是,某些疾病可能被忽略了。此時不禁讓我思考,藏在這冰山一角般的焦慮症狀背後,究竟是甚麼?

洪老太太不斷陳述自己的故事,從還身為少婦時的悲苦,到身處子孫滿堂,卻無法安享天倫之樂的疏離家庭,加上多處的身體抱怨,如頭痛、背痛、腳痠、胸悶、腹脹等等,讓人很容易從同情轉為不耐;而當她說醫師總是講檢查並沒有甚麼大問題時,她永遠無法理解:「明明我的身體就是這麼難受,為甚麼都跟我說檢查沒問題?」

原來,洪老太太大約在五十多歲時,曾經罹患憂鬱症,後來雖然自行痊癒,但她卻開始出現煩躁不安的焦慮症狀,以及無法查出明確病因的身體症狀。若僅就洪老太太的慌張焦慮與身體抱怨來看,根本不會認為她是憂鬱症的患者。

其實,某些憂鬱症,可能在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時間,會自行痊癒,而後則以焦慮以及身體症狀來呈現,洪老太太剛老就是此類個案。若只單單給予鎮定安眠類藥物,不但無法改善整體症狀,更可能因為過度使用這些具成癮性的藥物,而造成藥物失效或副作用過高的問題。

當洪老太太接受抗憂鬱藥物治療後,狀況逐漸穩定;在經過數週的藥物調整,鎮定安眠藥物已經可以完全停掉了。此外,她還找到了一個生活的重心:去公園打太極拳,順便可以和街坊鄰居話家常。

「 鐘醫師,接下來我還要停抗憂鬱的藥,可以嗎?」洪太太仍有些心急。

「也可以呀!」我強調一點:「當我們這個療程結束,就慢慢地停抗憂鬱藥,畢竟,妳也已經從這段日子學到了一些抗鬱的方法了,不是嗎?」

「對喔,現在我可以不逛醫院,改逛公園囉。」

她很興奮地望者我,我也同時報以真心的微笑。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