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出現5症狀莫輕忽 小心「心臟衰竭」!

出現5症狀莫輕忽 小心「心臟衰竭」!_圖1

報導/黃慧玫 諮詢專家/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暨心臟基金會執行長 黃瑞仁醫師、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心臟衰竭委員會主委 王俊傑醫師

107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因心臟相關疾病的總死亡人數竟超過癌症,堪稱是國人的頭號殺手!平均每25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疾病,而其中致死率最高的便是「心臟衰竭」。

心衰竭5年致死率,竟較癌症高!

心臟衰竭常引發高住院率及高死亡率,根據「心臟衰竭登錄計畫」統計資料顯示,全台每年約有逾7萬名患者因心臟衰竭住院,其中更高達32.3%的患者出院後於半年內會再次住院。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暨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黃瑞仁醫師指出,心臟就像是顆馬達,推動血液到全身再回流心臟,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因此,當馬達的馬力不足以順利推動血液時,即是「心臟衰竭」。

因為心臟是人體中樞,一旦衰竭無力自然會拖累全身各個器官,產生嚴重併發症。黃瑞仁強調,當被診斷出心臟衰竭,5年內死亡率逼近50%,比許多癌症更易致命,嚴重性不容忽視。

然而,卻有高達九成的患者無法早期警覺到心臟衰竭的各種相關症狀,直到發作後緊急送醫住院後,才被確診為心臟衰竭,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心臟疾病留病根 心衰竭來報到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心臟衰竭委員會主委王俊傑指出,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心臟瓣膜病變、心臟肌肉病變、先天性心臟病等患者,或有三高問題、心臟疾病家族史、長期貧血、甲狀腺疾病等,都是心臟衰竭的高危險族群。

王俊傑說明,心臟衰竭症狀為疲累倦怠、喘不過氣、雙腳水腫、久咳不癒,甚至平躺時感到喘不過氣等情形。多數老年人患者在出現這些症狀時,誤以為是老化造成,而不積極就醫,以致於病況惡化才送醫,延誤黃金治療時間。

診斷心臟衰竭檢查很多,如心電圖、胸部X光、血液檢查、生化檢驗等,其中,最重要的診斷工具為心臟超音波。藉由測量左心室送出血液的比例(LVEF)將診斷分為三類,收縮分率越低(LVEF<40%),心臟功能差,即收縮性心衰竭。

王俊傑提及,心臟除了加壓收縮,將血液打入血管循環,在收縮後的舒張期也是同等重要。近年來有相當多的研究發現,即使心臟收縮功能正常,但舒張期異常嚴重,就是所謂的舒張性心衰竭。

心臟要有力,才能天天真開心!

紐約心臟學會(NYHA)將心臟衰竭依症狀嚴重程度分成四級:

第一級:症狀幾乎無法察覺,身體活動不受限制。

第二級:輕度活動時症狀變明顯,身體活動受限制,但休息即可恢復。

第三級:稍微活動就喘,日常活動明顯受到限制,但休息仍可恢復。

第四級:日常活動嚴重受限制,即便躺著休息仍有症狀。

心臟衰竭患者在病情惡化時,症狀可嚴重至第四級。但只要積極配合醫師,遵照醫囑定期追蹤治療,疾病就可穩定控制,更有機會使疲乏無力失去彈性的心臟恢復到正常大小,甚至回到未發病前的良好生活品質。

王俊傑進一步說明,若不積極治療,隨著每次的急性發作、住院,病人心臟功能會越來越差,甚至嚴重惡化而走向死亡。黃瑞仁呼籲,大眾應對心臟衰竭有正確認知,如有關症狀應盡速就醫,及早治療。

王俊傑表示,心臟衰竭的治療上,除了植入心臟節律器、心律整流除顫器、左心室輔助幫浦和換心手術等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包括ACEI血管張力素轉化酵素抑制劑、ARB血管張力素阻斷劑、MRA礦物性皮質醇受體阻斷劑、血管張力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乙型交感神經受體阻斷劑等。

除了非藥物與藥物的治療,心衰竭的居家照護也非常重要,病友應適時調整生活作息、限制水分攝取、做好飲食控制、適當運動復健、戒除菸酒習慣,避免心臟功能走向持續惡化的不歸路喔!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