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八仙塵爆回顧 醫療跨職系投入 完整了救治拼圖

八仙塵爆回顧 醫療跨職系投入 完整了救治拼圖_圖1

作者/馬偕紀念醫院 整輯/黃慧玫 本文出處/本文摘錄自時報文化出版《用愛修繕一路陪伴 八仙塵爆事件之馬偕經驗》

麻醉科黃國庭醫師當天晚上值班,在馬偕六年多來,第一次碰上廣播333呼叫,與吳文芳護理師互相對看了一眼,似乎在確認「你聽到我聽到的嗎?」,不敢有多一秒的疑惑與思考,兩人火速衝到急診室。

燙傷病人最怕的就是呼吸道水腫,黃國庭在現場與急診醫師搭配得宜,緊急為五位病人插氣管內管;面對身體四肢已沒有完整皮膚,無法以常規方式打上點滴,但又得分秒必爭給予病人輸液,維持生命徵象,於是以深層消毒方式,改在脖子或腹股溝施打。

疼痛的哀嚎聲在週末夜晚的急診室裡不斷竄出。

黃國庭說,病人在無法忍受疼痛的情況下,會影響呼吸及心跳,嚴重者恐會危急生命,因此還要立即為病人先給予保守劑量的嗎啡類止痛藥,隨時觀察疼痛是否獲得改善。

不同於黃國庭在急診的第一現象,同為麻醉科的黃健中醫師,從塵爆發生隔天起,幾乎每天在手術室陪著陸續要傷口清創、焦痂切開的病人,為讓病人手術順利,「麻下去」不是難事,難在病人甦醒後的疼痛控制與藥物調整。

疼痛控制 努力讓傷友舒服些

不同於一般外科手術,傷口逐漸恢復而疼痛程度也逐漸改善,但燙傷病人需一而再頻繁的進出手術室,傷與痛,時間長,病人一旦耐受性不佳,可能連復健都無法做,影響性不得小覷。

黃健中說,每個人對疼痛的忍受力都不盡相同,也與受傷面積及深度有關。一般而言,燒燙傷後的前二天,疼痛最為劇烈,而在一週至二週內,仍屬於疼痛控制需求的高峰期,其後才會因為組織修復逐漸緩解而趨緩。

為改善傷者疼痛程度,麻醉科在台北及淡水共安排三位麻醉科護理師,每隔一小時就到病房了解病人情況,為他們一一量身打造合宜的自控式止痛(PCA)劑量,對於平躺靜止時的疼痛控制有十分明顯的幫助。

黃健中說,姿勢性移動時的突發性抽痛及換衣服、翻身等處置時才是疼痛的高峰。傷者每天的換藥時間,是面臨疼痛的最大挑戰,因此會為病人在換藥前使用多種大量的藥物協助止痛;甚至在日後因疤痕組織造成的「癢也是一種痛的感覺」,醫療團隊全都明白,因此也懂得該怎麼讓病人保持在清醒中最舒服的狀態。

「病人在需要時才適度給予止痛藥,解決的是身體疼痛問題,而不是心裡快感,不必擔心日後成癮問題」,是黃健中在那段時間講過最多的一句話。

由於使用情況及病人反映良好,包括黃健中等醫師並透過二十三位塵爆傷者應用自控式止痛結果發表論文,於2019年刊載於台灣醫學會雜誌,分享馬偕在醫治塵爆燒燙傷病人疼痛改善的寶貴經驗。

燙傷病人在急性期以保住生命徵象為第一目標,在此環節中,營養師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營養師苦口婆心 每個都是自己的孩子

謝玉琇是馬偕十分資深的營養師,早期也是燙傷中心團隊成員,她直言:「營養不夠會影響傷口癒合。」

她說,二十幾年前,馬偕燙傷團隊的運作模式就已建立,當時,營養師便是其中成員,不同於一般病房,燙傷中心的營養師「被需要的」成就感很大。

身體沒有了養分如何期待恢復要有進展?謝玉琇強調,面對塵爆不同傷勢的病人,掌握早期餵食以把握生命徵象是十分重要的事,一旦營養介入了、到位了,這些年輕人才可能談恢復,但想要快快好,並不是要快快補,謝玉琇不改她一貫堅定的態度說,在傷口未清創完成之前,大量補充營養品期待長肌肉,時間點就不對了。

面對這群年齡與自己孩子差不多的傷者,謝玉琇很清楚知道,不能全部靠書上教的那套。於是,轉個身,她又像是個親切的阿姨,讓平常飲食習慣就不好的年輕人,至少在吃漢堡、炸雞之前,可以先吃點水果,想喝甜分高的碳酸飲料時,考慮換成果汁。

然而,彈性也是有限度的。

從營養的角度看燙傷復原共分三個階段。近程由於傷口易感染,使用抗生素時易有腹瀉症狀,在身體多處傷口時,海鮮不是不能吃,而是得講求新鮮,例如,新鮮活魚因組織胺較低不至於導致傷口發癢難耐;鯖魚因油脂高,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也較高。

中程的復健期則需要消耗很大的體力,每個病人飲食調整也是營養師的重頭戲;後期隨著傷口已逐漸修復,朝向回歸原有生活邁進,則需要調回合適的營養攝取量。

「其實吃什麼,怎麼吃,都可以,只是傷口的表現會說明一切。」塵爆病人在住院期間,營養師面對家屬的溝通也是苦口婆心,並且能夠同理心疼這些孩子所承受的苦難,謝玉琇說著不禁長嘆一聲:「家人不該去苛責,而要全然的陪伴,團隊給予多年臨床經驗,絕對站在病人那端,再辛苦,都要努力朝復原之路。」

復健課程不能晚 再痛都得做

沒錯!復健很重要,再苦都要面對!

馬偕的燙傷治療中,復健不是等到病人傷口好,下了床才開始,而是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從病人還臥床時,就已針對病情,安排好了個別復健計畫。

真的有這麼急嗎?晚一點不行嗎?復健團隊會用堅定而溫和的口吻說:不行!並在團體衛教,與病人家屬說明情況,期待能予以支持。

然而,急性期的復健,看了令人揪心。

一位傷者的媽媽,明白早期復健的重要性,也肯定團隊能一一說明讓家屬了解孩子愈早復健,日後回歸的情況也會愈好,但每當孩子在復健時,媽媽的眼淚就沒有停過。

咬著牙,但不放棄;傷口痛,但不屈服。

塵爆傷者的復健計畫如期展開,沒有漏網之魚,透過個別復健計畫執行,所有的病人,出院時是走著出去的。

八仙塵爆回顧 醫療跨職系投入 完整了救治拼圖_圖2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