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癌症照護中心護理師傳授 癌症自我照顧這樣做

癌症照護中心護理師傳授   癌症自我照顧這樣做_圖1

作者/馬偕紀念醫院癌症醫療整合照護中心護理師 黃紓涵、鄭惠謙 整輯/黃慧玫 文章出處/本文摘錄自《馬偕紀念醫院院訊》

癌症已連續35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依世界衛生組織20182月報告指稱今後20年新發病例數將增加約70%,國人不可輕忽。

「癌症」主要是指細胞發生不正常增生,並且增生的細胞可能會侵犯身體的其他部分。常見症狀包括新發生的腫塊、異常出血、慢性咳嗽、無法解釋的體重減輕以及腸胃蠕動改變等等。

國內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為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和直腸與肛門癌、女性乳房癌、口腔癌、前列腺癌、胃癌、胰臟癌、食道癌及卵巢癌。雖然癌症給人一種致命疾病的印象,但這樣的觀念隨著醫學研究的進步正逐漸被改變。

目前常見的癌症治療方式有手術、化學治療、標靶治療、荷爾蒙療法及免疫治療等,不過治療方法不斷推陳出新。治療方式的選擇取決於腫瘤的位置、惡性程度、發展程度以及病人身體狀態,治療所產生的症狀及副作用亦因人而異,因此醫師會依病人個別性給予最合適的診療計畫。

臨床上,病人於首次接受化學治療前,醫護人員會詳細說明診療計畫、治療流程及照護重點以減少病人及家屬的焦慮。但即便如此,當病人接受抗癌治療時,仍會經歷來自治療的不確定感、生理上的限制、角色改變、生氣、憂鬱、孤立、缺乏支持,甚至因交通以及經濟問題而產生的「情緒困擾」;治療中也容易因藥物產生的副作用而出現「症狀困擾」,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

抗癌治療常見問題

抗癌治療過程中,不同階段依病人個別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問題情境。病人在門診接受抗癌治療時常見的問題有:注射抗癌治療中的人工血管照護,以及疼痛、疲倦、失眠、食慾不振、口腔黏膜炎、噁心、嘔吐、排便、手足症候群問題等生理症狀。病人於抗癌治療中,除了配合醫護團隊,更應該在自我照護上主動瞭解治療時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和情緒困擾的處理方式。治療後則需注意返家注意事項與轉介訊息,包含輔導諮詢、醫療建議、經濟幫助、癌症照護的相關資料等。

親友給予情緒支持

疾病初診斷時,許多親友也會跟著焦慮和擔心,此時要記得給病人一段時間慢慢去接受和整理心情,家人和朋友也不宜過度干涉病人的生活。此外也不要在此時責罵或怪罪病人平時的生活型態, 應避免類似「你就是平常○○○○,現在才會生病」等言語,給予病人適度的時間和空間。

若親友擔心,可以儘量互相表白心裡感受使雙方更了解。病人哭泣時,不要勸阻,讓病人儘量說出自己的情緒及感受,使病人感到被了解、被關懷和接受。親友的接納和願意聆聽,往往可讓病人打開心扉告知對方他的感受並感覺自己有依靠。親友還可以適時利用身體語言:例如靜靜地陪伴、眼神接觸,包括觸摸對方、甚至給對方一個擁抱,讓他們確實感到愛的存在。

日常生活照顧

開始接受抗癌治療後,日常生活習慣也需改變。飲食要採取熟食,切勿生食。每天水分攝取要足夠2000C.C.,以幫助化療藥物代謝及保護腎臟,儘量選擇帶皮的水果,並勿使用來路不明藥品或保健品。

每天適度的活動及運動可以減輕疲憊感,要注意讓病人減少出入公共場所,外出一定要戴口罩。若治療返家後頭幾天有不舒服,還是儘可能進食,等症狀改善時,再多努力吃,以免體重下降太多或血球不夠無法繼續做治療。

下次返診時,要記得跟主治醫師說明返家後出現哪些不適症狀,以便下次可以開一些口服藥備用。

此外要記得病人每天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儘量讓自己放鬆心情,吃好、睡好,醫病互相配合,能夠幫助病人較為順遂的對抗病魔,再展開人生新頁。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