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微導管手術,腦動脈瘤治療新選擇

66歲的婦人在家與親友歡唱卡拉OK,高歌時突然出現劇烈的頭痛、噁心與暈眩,緊急送往本院後,經顱部電腦斷層(CT)暨電腦斷層血管攝影(CTA)發現婦人腦中出現蜘蛛膜下腔出血且存在一顆5mm動脈瘤,因動脈瘤破裂而導致出血性腦中風。幸而經診斷後於影像醫學部緊急用微導管手術治療,將此破裂動脈瘤利用白金線圈填滿後,再由本部門、神經外科與加護病房醫療團隊共同細心照護,患者康復安然出院,並無任何後遺症。

45歲的職場女主管自覺左眼視力模糊,近幾個月來視力越來越差且常有頭痛現象。至本院就診,顱部磁振造影(MRI)於左側海綿竇區域發現了一顆約2.5cm的腫塊,此腫塊壓迫了左側的視神經,疑為未破裂的顱部巨大動脈瘤。血管攝影術證實了此診斷。在妥善說明之後,於影像醫學部用微導管手術治療,將此巨大動脈瘤用導流支架覆蓋其血管內壁並加上白金線圈部分填滿後,患者康復安然出院,眼力漸漸恢復,於6個月後血管攝影術的追蹤,此顱部巨大動脈瘤已完全消失,並無任何後遺症。

上述2種不同的症狀,都是顱內動脈瘤造成的。

什麼是顱內動脈瘤?

— 典型的動脈瘤是因動脈血管壁變薄變脆弱而導致動脈於分叉點或轉彎處向外膨出。

— 它會變大但並不是腫瘤。動脈瘤變大時,可能引發頭痛、視力惡化甚至喪失等神經症狀。

— 若未加以治療,腦動脈瘤可能突然破裂而導致出血性腦中風。

— 出血性腦中風可能導致可怕的後果,包括:

● 嚴重的失能
● 認知能力喪失
● 植物人或死亡

顱內動脈瘤並不罕見。病患年齡層多於中老年人。在美國的統計上,顱內動脈瘤約佔其全人口的百分之ㄧ,每年破裂的機率為1-2%。早期發現尚未破裂的動脈瘤若不治療,其10年後破裂機率將增加至20%。

動脈瘤治療目的是為了防止出血或再出血,治療前需要考慮的因素如下:患者的神經功能,是否有較嚴重的疾病如心肺疾病或糖尿病等,年齡,動脈瘤的位置、大小和形狀,動脈瘤破裂的風險,現有的治療條件,動脈瘤為已破裂或未破裂。

如果動脈瘤破裂導致出血性腦中風,那麼它再次破裂的風險就很高,尤其是在首次出血後72小時內,其再出血的死亡率為60∼80%。而且每一次出血都會降低病人康復且增加神經受損的機會。因此,動脈瘤一旦破裂,強力建議立即接受治療。除非病人處於深度昏迷狀態、有嚴重的疾病導致緊急治療會加重病情,這類狀況,建議要等到病情穩定之後再開始針對動脈瘤治療。

而對於未破裂動脈瘤的治療,由於目前對此未破裂動脈瘤的最佳治療方案尚具爭議。對未破裂動脈瘤考慮治療時,必須進行風險的評估而且要因人制定治療計畫。治療方針必須參考:

1、位於特定部位的動脈瘤破裂後必為腦內出血或致命性鼻腔出血。

2、位於特定區域的動脈瘤破裂後易導致神經損傷或危及性命,尤以後顱窩靠近生命中樞的腦幹區。

3、之前有動脈瘤破裂出血病史的患者,其動脈瘤破裂的風險更大。

4、有動脈瘤家族史的病人其動脈瘤破裂的風險更大。

傳統的治療乃將發生動脈膨出的動脈瘤永久移除或填滿且保留其正常動脈。方法包括:

新的治療方法:因此導流支架栓塞裝置仍針對寬頸型的大型(大於1公分)或巨型動脈瘤(大於2.5公分)的治療,此導流支架栓塞裝置為新且有極佳療效的治療選擇。

2011年4月,美國藥品食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了一種稱為血流導流裝置的新型血管內微導管治療器材。它可作為手術夾閉或白金栓塞線圈進行栓塞的替代手段。它是一個由鈦與鎳鈷合金製成的網狀管道,採用極緻密間隙設計,能夠較好的封閉的顱內的寬頸或巨大動脈瘤,尤其是位於內頸動脈系統。(大腦前部的主要供血動脈)的動脈瘤。同時還能夠降低動脈瘤破裂的概率且使其體積會縮小。台灣於2013年引進此新微導管手術技術,彰化基督教醫院於102年開始施行了台灣中部首例導流支架栓塞手術。這是一種新型的治療手術,微導管手術醫師會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有選擇地使用,尤其針對有大型與巨型動脈瘤或者同一血管緊鄰著多顆動脈瘤的患者。

對於顱內動脈瘤的治療,彰化基督教醫院影像醫學部提供血管內栓塞術或導流支架栓塞手術。術前醫師會針對動脈瘤型態、患者臨床狀況等因素進行完整評估,並對患者或其家屬做詳細的術前說明。醫師將選擇對病人風險最低,成功率最高的治療方案;術後醫師仍會持續進行後續預後之追蹤。
本文作者:彰化基督教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 陳威良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