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我的小孩是不是被「霸凌」了?校園霸凌認識與處理

校園霸凌指的是一種長時間持續的、並對個人在心理、身體和言語遭受惡意的攻擊,且因為欺凌者與受害者之間的權力或體型等因素不對等,而不敢或無法有效的反抗。

霸淩種類包括:「身體霸凌」 ─例如打、推、踢。「語言霸凌」 ─例如取綽號、嘲笑。「關係霸凌」 ─排擠、造謠及網路霸凌,雖然形式不同,但核心問題都是攻擊、重複及失衡的權力關係 。「網路霸凌」 ─加害人於網站留言責罵、造謠,或透過電子郵件、簡訊攻擊受害人。

圖片來源:by Ambro from FreeDigitalPhotos.net

霸凌是一種反社會行為,對兩方都有不良的影響。對受害人的負面影響包括可能會出現逃家、逃學、出現慢性疾病和飲食不正常等行為,並且會造成自尊降低、時常焦慮不安、悲觀思維與高度渴求關懷等心理衝擊。嚴重者,甚至有可能逼迫受害人產生報復性攻擊行為,或使受害人轉而霸凌他人。對加害人的不良影響包括會大幅提高這些加害人成年後的犯罪率、酗酒現象等。

留心孩子可能遭受霸凌的跡象

多數的校園霸凌事件中,受害人常因多種考量,而在第一時間不敢向師長求助,致使霸凌事件延誤最好的處理時機。因此建議家長可以留心以下這些跡象,若有高頻率的出現時,必須主動向孩子或是學校老師進行關切。這些跡象包括:孩子聲稱頭痛或胃痛(身體病痛);孩子態度、行為和成績的轉變;孩子財物無故或多次被丟失或損壞;孩子改變社交圈;孩子睡眠、飲食習慣的改變(睡的過多或過少,吃得過多或過少);對任何事情(或過去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興趣減低等。

學校與家長應攜手合作而非相互指責

一旦發現孩子被霸凌發生,家長的心情往往是相當憤怒、緊張,護子心切的情緒下會急於追究肇事責任或是懲戒”兇手”。但這樣的情緒往往造成家長與校方相互的推諉或是(受害人)家長與(加害人)家長間互相的指責,而可能使得霸凌產生的根本原因被模糊化,甚且示範了大人間以暴治暴的不良範例。所以建議無論是家長或是校方,若想根本終止霸凌的發生,須要有針對源頭而非只處理單一事件的正確的心態。在此心態下,兩造家長與校方要有三方共同合作,而非先追究責任的共識。首先,應先確保受害人的身心安全,並監控加害的不良行為(但非過度放大其每個行為)。接下來,針對該事件予以調查,了解霸凌事件發生的動機、目的、直接與間接的環境因素。最後,才是心理諮商介入、相關的懲處或校安的加強等。

每一個人都應學習自我保護

要強調的是,在校園霸凌事件中,沒有單一的受害人也沒有單一的加害人。主觀上我們會認為加害人很可惡、受害人很可憐,但這樣的看法並無法根本解決霸凌事件的發生。意思就是,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學習自我保護或保護他人。如果我們自己疏忽或是漠視他人的身心安全,我們很有可能就會成為下一個受害人或間接加害人。就如同如果人民沒有共同打擊犯罪的觀念,加強再多的警力也無法讓犯罪率減到零一樣。所以許多的實務研究都建議每個學生要學習為自我保護負起責任,例如:強化社交技巧、避免落單,增加心理強度、展現出更高的自信,提高求助或危機的警覺、在第一時間儘速求援等等,才是大幅減少成為受害人的積極方法。最後,與其期待一個零霸凌的校園環境,不如努力經營一個更友善的校園空間。讓互助、善意的氛圍圍繞在校園中,以此發揮此消彼長的效果,才是雙贏的不二法門。

如發現自己的孩子遭受同儕霸凌,關心的父母往往會發生焦急和不知如何是好的反應,除了同理孩子的情緒、向校方進行了解外,也可以尋求專家的協助,處理遭受霸凌所可能產生的心理傷害,家長也可以得知如何扮演支持孩子的角色,讓孩子在關係的挫折中成長、復原。基隆市衛生局局長吳澤誠邀請大家一起來關心自己、關心他人,衛生局辦理「高關懷心理會談服務」,陪伴遭遇因婚姻、課業、工作等等生活問題而有適應與情緒困者,提供心理會談服務,預約詳情請洽詢電話:02-24300193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本文作者:基隆市衛生局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