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中西醫整合治療運用於癌症

台灣衛福部國健署公布103年台灣民眾十大死因排序統計結果,死因以慢性疾病為主,惡性腫瘤(癌症)居冠,已是連續第33年蟬聯榜首,平均每100人就有28人死於癌症。不少人一聽到自己罹患癌症就如同晴天霹靂,六神無主,便開始病急亂投醫,一昧尋求偏方及神蹟,最後大多會延誤病情。其實對於腫瘤的治療,如果能夠採取中西醫整合治癌,也就是中醫治療與西方醫學的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相配合對患者來說,能達到更積極的輔助治療作用。

過去,病人常常已經「自行整合」中醫與西醫:看西醫的同時,也服用中藥,看中醫的同時,也服用西藥。許多病人還擔心被醫師罵,因此選擇隱瞞醫師。中西醫兩大系統因為理論基礎不同,要能完美結合仍有許多困難,但在許多醫療院所,現在已經出現「中西醫整合」的門診、健診與住院服務,主動提供病人更多元的治療途徑,選擇不只是零或一,而是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中西醫各擅勝場,的確有可以截長補短之處,西醫以化療、放療、手術等方式「攻」癌症時,或多或少會帶來ㄧ些副作用,中醫則能用「守」的方式,改善治療期間的副作用,改善體質。病人若恢復得好,本身也能產生免疫力避免癌症復發。中醫癌症治療策略係依臨床分期、辨證分型,視患者體質各異給予不同處方,配合西醫手術與放化療治療,中醫針對癌症調理分為五個階段:

一、手術與放化療前的中醫治療,主要在改善患者體質,固本培元,抑制腫瘤,為手術及放化療的治療創造良好條件。

二、對於化療及放射線治療中、中醫治療有輔助西醫,提高治療作用。

三、在手術、化療或放射性療法的治療過程中,結合中醫治療,幫助患者恢復體力、減少在化放療過程中所產生的副作用,例如噁心嘔吐、食慾不振、消化 不良、口乾舌燥、腹瀉、便秘、掉髮及免疫功能下降,緩解疼痛以及紓解治療期間煩躁、失眠、焦慮、恐慌等情志不調。

四、在手術、放化療後進行中醫養生調理,增加患者抵抗力、改善癌疲憊,扶正祛邪,持續抑制體內癌細胞復發和轉移。

五、針對無法進行手術、放化療的病患,中醫治療幫助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緩解因腫瘤造成各種不適,提高生活品質,延長存活期、帶病延年。

舉例來說,黃耆注射液近日在台灣經過衛福部的許可,正式成為一種西藥,適應症為癌症治療相關的疲憊症。黃耆當中的黃耆多醣體,學名稱作為Astragalus polysacchairde,是一種源自於膜莢黃耆根部的多醣體,目前已經透過現代製藥技術可以萃取出來有效的成份做為臨床治療使用的靜脈注射液--懷特血寶PG2。對於癌症治療當中,過去許多研究發現,黃耆多醣體具有改善腫瘤治療的反應率、穩定性以及改善病人的體能狀況,降低化學治療的副作用。根據現代的研究發現,黃耆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促進機體代謝、改善骨髓造血機能的功能。

其中有一項很重要的研究,發表於2011年的Med Oncol 醫學期刊,將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病人隨機分配為單獨化學治療以及化學治療加上黃耆多醣體注射液,化學治療的療程都是與現今的標準化學治療是一樣,四周為一個療程。黃耆多醣體注射液的加入確實可以有效的改善生活品質,特別是於整體的生活品質、身體功能、疲憊、惡心嘔吐、疼痛、以及兩個療程之間的食慾喪失情況,而且都有達到統計學上的差異,最重要的是並不會影響標準化學治療的療效,這點是許多人關心的課題。不只是這個研究發現,經過30多個隨機性臨床實驗,我們發現使用黃耆為基礎的中草藥治療,可以加強含有鉑類的化學治療的治療效果,減少病患死亡的機率,穩定甚至能夠改善病人的體能狀況,黃耆多醣體注射液其獨有的免疫增強的特性,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美國休士頓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進行了一項前瞻性、開放標籤的臨床研究,30例屬於中、重度癌疲憊患者接受高劑量亞洲人參,即我們俗稱之人參、高麗參,每日口服800毫克,共服用29天。這項研究結論發表於綜合癌症療法期刊2015年。發現接受高劑量亞洲人參對癌疲憊治療是安全的,並可以提高癌疲憊患者之整體生活品質、食慾、睡眠、晚上睡眠的品質。

另外,2008年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一群癌症治療的專家將中醫針灸有助於頭頸癌患者腫瘤手術切除以及放射治療後的疼痛/功能受損與口乾,研究的結果呈現於大會。研究分析結果是疼痛/功能受損的改善程度,會因中醫針灸治療病患而有明顯的改善,而且進入實驗組的病患當中,絕大多數的疼痛/功能受損都因為中醫針灸治療明顯地反映出治療的效果。而且重要的是,還因為中醫的針灸治療改善了病患的口乾。雖然這是一個小規模研究,但是從這一個研究來看,針灸治療特定的穴道,改善頭頸癌患者腫瘤手術切除以及放射治療後常常出現的頸部疼痛/功能受損與口乾,應該是有具潛力的治療角色。

對民眾來說,中西醫整合是另一種治療選擇,但建議一定要選擇受過兩方訓練的醫師,如果醫院沒有提供中西醫整合診療,是病人自己去尋求另一種治療,醫師們也建議,一定要主動告知,主動詢問,避免藥物交互作用等情形發生,也可以更積極追蹤檢驗兩種療法並行的功效。

本文作者:仁愛醫院中醫科 潘天健科主任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