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子宮頸癌病患術後動一動,預防淋巴水腫效果佳

癌症病患常因手術、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或臥床時間過久,造成肌力及耐力不足,或關節活動角度受限,而且有70~100%癌症病人都罹患倦怠症CRF(cancer-related fatigue)。研究認為配合運動可以改善倦怠,而過度休息會讓病人更虛弱無力,甚至會更倦怠。另外癌症病人常是骨質疏鬆、糖尿病、肥胖及心肺疾病的高危險群。規則的運動對於改善肌力與耐力及預防慢性病都有很大的幫助。

子宮頸癌病患,該選擇何種運動呢?
   
首選當然是有氧運動,一般癌症病患,以低到中強度的有氧運動(65~85%最大心跳)即可,例如:40歲女性者,若70%強度的有氧運動,目標心跳為70x(220-年紀)=目標心跳,70x(220-40)=126,運動時間至少20~30分鐘,找自己喜愛的運動,登山、走路、騎腳踏車及游泳都可以。

其次為加強柔軟度及關節活動度:像拉筋運動,瑜珈都可以改善柔軟度,尤其小腿後肌的牽拉運動特別重要,因為此類病人最易有此處攣縮。

肌力訓練:漸進式阻力運動可以改善肌力,可以利用沙包、彈性帶、運動帶、針對下肢特定肌群來訓練。

外子宮頸癌病人手術後常會有下肢水腫、小腸阻塞、尿失禁及神經性膀胱等症狀,其中下肢水腫為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發生率依不同等級的癌症而有不同,2010年日本Kashima發表子宮頸癌病患(stageⅠB、ⅡA、ⅡB)下肢淋巴水腫發生率為13.7%,而接受放射性治療的病患,發生率較高為18.6%,表示每6-7個病患中,就有一人會發生淋巴水腫,不可小覷。

如果你已經有了下肢水腫,必須先辨別是否是淋巴水腫,深部靜脈栓塞,或是因腎臟功能不佳,心臟衰竭而導致的下肢水腫。一般而言,淋巴水腫通常是不痛的,慢慢的變大,不會因休息腳抬高而改善(極早期淋巴水腫是例外),常是不對稱(就是一側比較嚴重),會伴隨下肢皮膚變厚增生,到了第三期的淋巴水腫,病人的下肢就像象腿一般。

我們來看看為何會發生淋巴水腫?

我們身體循環,除了動、靜脈循環外,還有淋巴系統,淋巴系統主要運送脂肪、大分子蛋白質、免疫物質、淋巴球、及水分。淋巴系統包含微淋巴管、淋巴管及淋巴結。當手術治療癌症必須摘除淋巴結及淋巴管,或局部放射線治療,都會導致淋巴系統功能變差,當淋巴系統不足以應付身體所需(淋巴負荷),就會造成淋巴液堆積,如果發生在下肢就會造成下肢淋巴水腫,如果發生在會陰部,就會造成生殖器官的水腫。

所以子宮頸癌病患手術後,必須了解自己是淋巴水腫高危險群,必須知道如何避免淋巴水腫的發生:

第一避免因感染而致淋巴負荷增大:

避免於下肢抽血、注射、針灸或放血;修剪指甲時,必須小心,不要有傷口;香港腳、必須塗抹抗黴菌的藥膏;皮膚必須保持濕潤,不要乾裂。

第二規律的運動:

肌肉收縮可以促進淋巴回流,所以下肢肌力及下肢活動度較好的患者,淋巴回流也較佳。 

如果已經有了淋巴水腫,該如何治療呢?

目前淋巴水腫的治療主流是去腫脹淋巴療法包括:

1)、皮膚照護

2)、徒手淋巴引流:把淋巴液導向附近仍有功能的淋巴系統,幫助患肢堆積的淋巴液排除。

3)、壓力治療:用低壓力彈繃或穿戴彈性襪,可以增加組織壓力,促進淋巴回流,減少淋巴液的產生。

4)、治療性的運動:下肢的肌肉收縮可以促進淋巴液回流,尤其在綁上彈繃或穿上壓力襪後,做向心運動,效果更好。
另外有人會使用分段式加壓循環器,國外主用於不方便至醫院治療之病人長期使用,但是,仍必須和以上方法配合,才能達到療效。

在藥物方面:目前並無任何藥物可以治癒淋巴水腫,只有在感染發炎情形下,必須接受抗生素治療。

至於手術治療,僅用於重度淋巴水腫且保守治療無效的病人。可分為二大類 :

一類是顯微重建手術:國內外都有病歷報告,但接合處易阻塞,長期預後尚待評估。

另一是縮減手術:切除多餘腫脹組織,用於已組織增生成象腿的病人,必須與復健治療結合,但術後仍須穿著彈性襪,否則復發率極高。淋巴水腫的治療,是需要耐心與時間,最重要的是病人的配合,可以和醫生配合使用壓力治療就可以達到滿意的結果。
本文作者: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 廖淑芬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