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過半數民眾、糖友及家屬深陷5大迷思不自知「打胰島素代表病情重?」是本末倒置的最大誤解

全台糖尿病患破170萬人且快速增長,最新調查發現,超過半數的民眾、甚至連糖尿病患與家屬,都對胰島素存在相當大的誤解及恐懼,尤其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身為糖尿病好發族群,對疾病認知卻最差!

過去衛教知識不普及,受到地下電台散播「注射胰島素會造成洗腎、失明,或上癮、不安全」的錯誤資訊,造成糖友畏懼心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許惠恒、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游能俊、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攜手破除國人「糖尿病五大迷思」:胰島素用量高等於病情嚴重、身體還能產生胰島素就不用補充、吃藥比較安全而不打胰島素、打胰島素代表病情變嚴重、打胰島素會洗腎跟失明。

醫師提醒,胰島素是人體內原有用來調節血糖的必要工具,糖尿病患正因為胰島細胞功能降低而需要口服藥物或注射胰島素來協助調節血糖,呼籲病友不要害怕胰島素注射,應遵照醫囑積極控制血糖,以降低併發症風險。此次記者會,同時宣布啟動「控糖穩穩  就靠胰來補」看圖對話衛教系列活動,並邀請同為糖尿病患家屬的林美秀小姐擔任「糖尿病關懷大使」,一同推廣用類似大富翁遊戲般的互動設計的衛教工具,幫助病友輕鬆搞懂糖尿病,快速建立控制血糖的正確觀念、破除迷思!

國人五大糖尿病迷思揭密   「胰島素」誤解多
近年來糖尿病人口快速增加,但控制情形卻不理想!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許惠恒指出,部份病患延遲治療時間,從醫師建議到患者真正接受治療時間太久,常拖到血糖狂飆,甚至出現併發症時,才願意注射胰島素。而2013年糖尿病認知調查也發現,不管一般民眾或病友、家屬,前五大迷思都與「胰島素」相關,包含了「胰島素用量增加代表病情變嚴重」、「身體還能產生胰島素就不用補充」、「吃藥比較安全不要打胰島素」、「打胰島素就代表病情變嚴重」、「打胰島素就會洗腎跟失明」! (見表一與表二)

治療觀念警訊:糖友及家屬比一般民眾差、50歲以上好發族群最差!  
值得注意的是,進一步交叉分析發現,50歲以上中老年人的答錯率比其他民眾高出快1倍,雖是糖尿病好發族群卻缺乏危機意識;甚至,病患及家屬對五大迷思的認知錯誤比率竟高於一般民眾,尤其是誤以為打胰島素會導致失明、洗腎的比率高出15%。許惠恒理事長表示:「糖尿病治療日益進步,最大的困難是如何突破糖友心房,導正錯誤觀念!」當醫師判斷患者需要注射胰島素時,應遵從醫囑,避免病情加劇。

28歲發病  父母咬牙砸錢  苦嚐偏方密醫卻不見效
打開心房! 從一度接近死亡邊緣變身模範病友  穩穩控糖12年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也引用個案進一步說明,糖尿病非不治之症,臨床常見控制得宜的患者,多年從未併發其他嚴重疾病。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近來陸續表彰罹患糖尿病10年、甚至20年以上的資深病友,證明糖尿病患如果依照醫囑好好補充胰島素、控制血糖,也能如同一般人一樣活得精采。

另外,記者會也請到了資深病友-順子。如果不細看打針和驗血糖的皮膚”痕跡”,糖友順子看起來就像一般40歲上班族一樣。很難想像,糖友圈人稱「病友專家」的順子,在28歲剛確診時,也曾因為恐懼打針而遍尋密醫、偏方,從土芭樂、尿療法、一瓶上萬元的”曙光藥”都以身試法,連生性節儉的爸媽也為了治病,幾乎散盡家財,帶著寶貝兒子南征北討嚐百草,整整10個月的時間卻不見任何成效!

試過很多偏方、花過不少冤枉錢的順子,受到乙武洋匡故事的啟發,不再封閉自己、抗拒治療,他終於了解「補充胰島素和驗血糖,真的一點都不可怕!」治療至今12年來,糖化血色素都維持在標準值內;注射了上萬次胰島素、扎了上萬次針驗血糖的順子笑稱「控制血糖很簡單」,希望透過自己的故事,讓台灣的百萬糖友們重新找回治療信心!

創新衛教建功 多年來協助萬名病友 更曾有6個月糖化血色素降低比例達6%案例
全台系列活動起跑!  邀病友玩大富翁衛教地圖  學會自我控制血糖撇步
為協助糖尿病患及家屬正確認識疾病,有效學習控制血糖的訣竅,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於2010年引進由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所推廣的「糖尿病看圖對話」,透過類似大富翁遊戲般的地圖設計,將糖尿病照護議題圖像化,由病友當主角,在愉快的遊戲氛圍中,利用衛教地圖中的各種生活情境,刺激討論、分享經驗,比起傳統的單向授課更事半功倍,也能藉由同儕影響力,強化病患改變行為的意願。

糖尿病是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的疾病,改變生活習慣是控制血糖最有效的方式,游能俊理事長表示,四年來已有破萬位病友參與此衛教課程,而了解到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跨越了病友最難克服的「自我控制障礙」,願意乖乖遵照醫囑,再加上健康的生活作息,6個月內糖化血色素顯著減少由8.1%降至 7.6%,降幅達百分之六,有效幫助糖友控糖!

為響應世界糖尿病日,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與全台各醫療院所將於10月至12月間,針對「什麼是糖尿病」及「和胰島素同在」兩張看圖對話地圖舉辦系列活動,透過有趣的互動課程,讓病友輕鬆搞懂糖尿病、導正胰島素的觀念、學習正確控制血糖。

糖友家屬感同身受!  林美秀任糖尿病關懷大使   呼籲「控糖穩穩   就靠胰來補」 
祖父母是糖尿病患、爸媽也深受慢性病所苦的林美秀,此次為糖尿病發聲特別有感觸,想到以前衛教知識不普及,奶奶不知道如何控制糖尿病,導致長期臥床,甚至截肢的回憶,她更希望能以「糖尿病關懷大使」的身分,叮嚀每位糖友做好血糖控制、正確認識胰島素,讓她心中的遺憾不再重來!即便工作忙碌,林美秀仍親自參與衛教海報及廣播製作,拿出拚票房的精神和糖友搏感情,號召糖友參加「糖尿病看圖對話」衛教系列活動,彼此互相學習如何穩穩控糖,迎向健康人生。

2013糖尿病認知迷思調查結果

註:此份調查進行期間為9月2日至5日,對象為居住在台灣地區的民眾,收集有效份數達250份(糖尿病患或家屬138份、一般民眾112份),在95%信賴水準下,誤差值6.2%。

2013糖尿病迷思調查正確解答
迷思1:
胰島素用量的增加表示糖尿病越嚴重

事實:並非如此。出現糖尿病併發症才是真正的糖尿病變嚴重!糖尿病的治療目標是要避免或降低併發症風險。當病人需要注射胰島素治療、或者胰島素注射量增加,只要他的血糖值和糖化血色素控制在目標值內,而且沒有發生併發症,其實是控制良好。許惠恒理事長解釋,胰島素治療是盡量模擬正常人胰臟分泌胰島素的情形,依據各人胰島素分泌能力、胰島素的敏感度,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每位病友的注射次數不盡相同!

迷思2:
如果糖尿病人的胰臟還能產生胰島素,他就不需要用胰島素治療

事實:起始胰島素治療的時機點,因人而異。病人是否需要胰島素治療,醫師通常會考慮他目前的血糖值和糖化血色素「超標」多少;因為一般口服降血糖藥可降低糖化血色素約1%,而注射胰島素達合適劑量能使糖化血色素大幅的降低,而且沒有最高劑量的限制 。事實上,當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胰島素功效無法充分發揮時,為了有效控制好血糖,避免併發症提前到來,醫師也有可能建議注射胰島素。

迷思3:
吃藥控制血糖比較安全,最好不要打針 

事實:所有的藥物都有相當的臨床研究佐證其藥效、安全性。注射胰島素的病人,只要衛教觀念正確、理解胰島素療法的劑量調整小撇步,也可以很安全!某些口服降血糖藥物能刺激胰島細胞製造胰島素,但只有在身體還能有良好反應時才有效。而有些病友在服藥一段時間後,胰臟細胞功能漸漸衰退,無法控制好血糖,就需要注射胰島素。

迷思4:
需要開始打胰島素時,表示病情很嚴重了

事實:許惠恒理事長提醒,許多病友並不清楚胰島素本來就是身體的一部分,是體內的一種賀爾蒙,若是身體目前沒辦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來降低血糖,「缺什麼,補什麼」直接在身體補充胰島素或刺激身體分泌胰島素,才能及早控制好血糖,避免導致併發症。

迷思5:
打胰島素最後下場就是失明、洗腎

事實:恰恰相反。許惠恒理事長再次強調,許多病友因為不了解,一聽到醫師建議打胰島素時,無法馬上接受,能拖就拖,逼不得已才接受治療。但這段拖延期間併發症已經悄悄侵襲,等到打胰島素後發生,常被誤認為是打胰島素造成的!其實,糖尿病併發症都與血糖是否控制良好有很大的關係,胰島素治療可以幫助控制血糖,是預防併發症,而非造成合併症。

關於「糖尿病看圖對話」

「糖尿病看圖對話」概述:
「糖尿病看圖對話」由健康互動公司(Healthy Interactions, Inc.)與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簡稱IDF),及其他意見領袖合作創作,2008年通過國際糖尿病聯盟的審核,目前已被翻譯成35種語言,於全球111個國家推廣,遍及五大洲。

「糖尿病看圖對話」設計原理:
突破過去「以醫療人員為中心」的方式,改為「以病人為中心」的衛教方式,讓糖尿病病友自行發現問題,透過互相討論以及視覺上的學習體驗,更容易將所學資訊內化;團體與互動式的學習更具有彈性,使病友可自由討論切身相關的問題。


「糖尿病看圖對話」進行方式:
由衛教師扮演「輔導」角色,沿地圖路徑設計不同「對話主題」,讓病友討論、分享經驗。 
•課程主題:共有「什麼是糖尿病」、「和胰島素同在」、「健康飲食和運動」、「與糖尿病同行」、「糖尿病併發症與相關風險因子」、「糖尿病患足部護理」、「家有第1型糖尿病人」七個主題課程,一個主題課程搭配一張長1.0米、寬1.5米之地圖。
•學員人數:一堂課3~10人,學員中可包含糖尿病病患及其家人、夥伴、朋友等。
•課程長度:1~2小時 / 1個主題課程。 搭套教材:對話卡片、我的目標卡片。

國內推廣概況:
截至2013年7月底為止,全台灣共有110所醫療院所的衛教師完成訓練,規律將「糖尿病看圖對話」融入小型團體衛教進行推廣。且全台共有349位醫師、護理師、營養師與衛教師完成輔導訓練,成為合格看圖對話輔導員。

10~12月「控糖穩穩 就靠胰來補」活動期間,定期提供「糖尿病看圖對話」衛教之醫療院所:
北部
台大醫院、台北馬偕、淡水馬偕、國泰、台北醫大附醫、萬芳、雙和、振興、新店慈濟、陳敏玲診所、新國民、聖保祿、敏盛、署桃、壢新、新店耕莘、新竹馬偕、國軍新竹,新竹台大,共19家

中部
為恭、大千、台中榮總、中國附醫、中山附醫、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澄清醫院平等院區、林新醫院、彰基總院、彰基二林分院、彰基鹿基分院、員生醫院、台大雲林、埔里基督教、共14家

南部
嘉基、嘉義長庚、成大、奇美、高雄長庚、高雄醫大附醫、高雄榮總、天主教若瑟、聖馬爾定、大林慈濟、市台南、義大、李洮俊診所、三泰、建佑、健維診所、高雄市立聯合、嘉義榮民、阮綜合、嘉義陽明、高雄惠德醫院,共21家

東部
花蓮慈濟、台東馬偕、游能俊診所、台東基督教、聖母醫院,共5家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