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礬

白礬
    別名

    白礬別名

    礬石、理石、白君、礬石、明礬、羽澤、羽涅、雪礬、雲母礬、生礬、枯礬
    主治

    白礬主治

    黃疸,血痛,喉嚨麻痺,齒痛風眼,鼻中瘜肉,崩帶脫肛,陰蝕陰挺,疔腫癰疽,疥癬,虎犬蛇蟲咬傷,濕疹,血便,外傷出血,燙傷。
    功效與作用

    白礬功效與作用

    燥濕追涎,化痰墜濁,解毒生津,陰風殺蟲,止血定痛,通大小便,蝕惡肉,生好肉,除痼熱在骨髓,對特定菌種具抑制作用,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炭疽桿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等。
    用途分類

    白礬用途分類

    清熱藥(清熱燥濕藥)
    用法與用量

    白礬用法與用量

    內服:1~3克,研末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吹喉;或調敷;或化水洗漱。
    本草備要:潔白光瑩者,煆用,又法以火煆地,洒水於上,礬布地,以盤覆之,四面灰擁一日夜,礬飛盤上,掃收之為礬精,未盡者,更如前法,再以陳苦酒化之,名礬華,七日可用,百日彌佳。
    禁忌

    白礬使用禁忌

    多服損心肺,傷骨。內服過量易致嘔吐,體虛胃弱者慎用。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孕婦禁用。
    方劑

    處方內有白礬的中藥方劑

    三品一條槍枯痔散一掃光一掃光化蟲丸白金丸急救稀涎散侯氏黑散

    白礬的基原

    硫酸鹽類明礬石族礦物明礬石加工製成。

    白礬的拉丁生藥名

    Alumen

    白礬的英文名

    Alum

    白礬的性味與歸經

    味酸,味澀,性寒,歸肺經,歸脾經,歸肝經,歸大腸經

    白礬的化學成分

    含水硫酸鋁鉀。

    白礬的性狀

    不規則塊狀或粒狀,無色或淡黃白色,透明或半透明,玻璃樣光澤。氣微,味酸,微甘而極澀。

    白礬的藥用部位

    礦物。

    白礬的儲藏法

    1. 採收加工:全年皆可採挖,打碎,用水溶解,過濾,加熱濃縮,放冷後析出結晶即得。
    2. 儲藏:置乾燥處。

    白礬的產地

    分布於浙江、安徽、福建。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