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萆薢

綿萆薢
    別名

    綿萆薢別名

    大萆薢、山畚箕、山薯、竹木、百枝、土薯蕷、麻甲頭
    主治

    綿萆薢主治

    風濕頑痺(皮膚和肌肉麻木不知痛癢或手足酸痛),腰、膝部疼痛,筋脈屈伸不順暢,膏淋(小便澀痛,尿如脂膏或米泔水),熱淋(小便赤熱,尿時有灼熱、疼痛感),石淋(尿中有砂石),小便不利(不順暢),尿液混濁,帶下(女性私密處流出白色分泌物),遺精(精液自動流出體外)。
    功效與作用

    綿萆薢功效與作用

    利濕濁,祛風通痺,抗菌,殺蟲,降血糖,抑制腫瘤細胞。
    用途分類

    綿萆薢用途分類

    利水滲濕藥(利尿通淋藥)
    用法與用量

    綿萆薢用法與用量

    內服:9~15克,加水煎煮。
    禁忌

    綿萆薢使用禁忌

    腎虛陰虧者禁用。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建議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影響胎兒發育。

    綿萆薢的基原

    薯蕷科(Dioscoreaceae)植物綿萆薜Dioscorea septemloba Thunb.之乾燥根莖。

    綿萆薢的拉丁生藥名

    Discoreae Septemlobae Rhizoma

    綿萆薢的英文名

    Spingy Yam Rhizome

    綿萆薢的性味與歸經

    味苦,性平,歸腎經,歸胃經

    綿萆薢的化學成分

    薯蕷皂苷、纖細薯蕷皂苷、雅姆皂苷元、原薯蕷皂苷、原纖細薯蕷皂苷、甲基纖細薯蕷皂苷。

    綿萆薢的性狀

    不規則長圓柱形或塊狀,多切成不規則薄片,厚約2~5毫米;外皮黃棕色,切面淺黃白色散有黃棕色點狀維管束。氣微,味微苦。

    綿萆薢的藥用部位

    乾燥根莖。

    綿萆薢的儲藏法

    1. 採收加工:秋季採挖,洗淨後去除鬚根,切片晒乾。
    2. 儲藏:置通風乾燥處。

    綿萆薢的產地

    生於水溝陰暗處、山坡的混雜林緣和疏林下。分布於浙江、安徽、福建、江西。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