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耳菊

羊耳菊
    別名

    羊耳菊別名

    大力王、豬耳風、過山香、白羊耳、白牛膽、金邊草、大刀藥、白背風
    主治

    羊耳菊主治

    風寒感冒,咳嗽,風濕麻痺疼痛,肝炎,乳腺炎,痔瘡,濕疹,疥癬(皮膚病徵狀)。
    功效與作用

    羊耳菊功效與作用

    祛風利濕,行氣利濕,解毒消腫,止咳。
    用途分類

    羊耳菊用途分類

    利水滲濕藥(利水消腫藥)
    用法與用量

    羊耳菊用法與用量

    內服:15~30克,煎湯。外用:適量,加水煎煮後清洗患部;或搗爛敷於患部。
    禁忌

    羊耳菊使用禁忌

    服用時不可吃酸、辣食物。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建議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影響胎兒發育。

    羊耳菊的基原

    菊科(Compositae)植物羊耳菊Inula cappa (Buch.-Ham.) DC.之乾燥地上部分。

    羊耳菊的拉丁生藥名

    Sheepear Inula Herb

    羊耳菊的性味與歸經

    味辛,味甘,味微苦,性溫

    羊耳菊的化學成分

    橙黃胡椒酰胺乙酸酯、橙黃胡椒酰胺苯甲酸酯、大黃素甲醚、東莨菪亭、香草醛、松柏醛、丁香醛、丁香酸、木犀草素、芹菜素(Apigenin)、百里香酚、異百里香酚、角鯊烯、有機酸。

    羊耳菊的性狀

    莖灰褐色~暗褐色圓柱形。葉片狹矩圓形或近倒卵形,長7~9cm,寬1.5~2cm,小鋸齒邊緣,上表面黃綠色被黃色粗毛,下表面黃白色被白色絹毛。頭狀花序。花小。瘦果有冠毛。氣香,味辛、微苦。

    羊耳菊的藥用部位

    乾燥地上部分。

    羊耳菊的儲藏法

    1. 採收加工:夏、秋季採割全草,洗淨後新鮮使用或晒乾備用。以莖粗壯、葉多者較佳。

    羊耳菊的產地

    生於亞熱帶和熱帶的海拔500~3200公尺山區的濕潤或乾燥丘陵地、荒地、灌叢或草地。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廣西、廣東、江西、福建、浙江。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