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黃草

溪黃草
    別名

    溪黃草別名

    熊膽草、血風草、溪溝草
    主治

    溪黃草主治

    黃疸型肝炎,肝炎,膽囊炎痢疾,腸炎,癃閉(小便不通,點滴而出),小便不利(不順暢),跌打瘀腫。
    功效與作用

    溪黃草功效與作用

    清熱利濕,涼血散瘀。
    用途分類

    溪黃草用途分類

    清熱藥(清熱燥濕藥)
    用法與用量

    溪黃草用法與用量

    內服:15~30克,新鮮藥材30~60克,煎服。
    禁忌

    溪黃草使用禁忌

    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不可過量。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性寒,建議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影響胎兒發育。

    溪黃草的基原

    唇形科(Labiatae)植物線紋香茶菜Rabdosia lophanthoides (Buch.-Ham. ex D. Don) H. Hara之全草。

    溪黃草的拉丁生藥名

    Herba Isodi Lophanthoidis

    溪黃草的英文名

    Linearstripe Rabdosia Herb

    溪黃草的性味與歸經

    味苦,性寒,歸肝經,歸膽經,歸大腸經

    溪黃草的化學成分

    黃酮苷、酚類、胺基酸、有機酸。

    溪黃草的性狀

    多年生纖弱草本。球狀塊根,方柱狀莖,葉為對生葉,葉片呈卵圓狀,葉緣有圓鋸齒狀,加水搓揉後會出現黃色汁液。花為圓錐花序頂生,花瓣為白色或粉紅色,兩性或雜性花。微弱氣味,帶有微甘苦味道。

    溪黃草的藥用部位

    全草。

    溪黃草的儲藏法

    1. 採收加工:全年可採收2~3次,晒乾或新鮮使用。

    溪黃草的產地

    生於山坡、田邊、溪邊、河岸、灌叢中。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浙江、台灣。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