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下珠

葉下珠
    別名

    葉下珠別名

    葉後珠、珍珠草、日開夜閉
    主治

    葉下珠主治

    腎炎水腫,泌尿系感染,結石,腸炎,痢疾(腹瀉),眼角膜炎,黃疸型肝炎,青竹絲咬傷。
    功效與作用

    葉下珠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止瀉,平肝明目。
    用途分類

    葉下珠用途分類

    清熱藥(清熱解毒藥)
    用法與用量

    葉下珠用法與用量

    內服:15~30克,水腫可增加到60~90克,煎服。外用:新鮮藥材適量,搗爛敷於患部周圍。
    禁忌

    葉下珠使用禁忌

    性寒,脾胃虛寒者禁用。具小毒,內服時需謹慎。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性寒,建議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影響胎兒發育。

    葉下珠的基原

    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葉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之乾燥全草。

    葉下珠的拉丁生藥名

    Herba Phyllanthi Urinariae

    葉下珠的英文名

    Common Leafflower Herb

    葉下珠的性味與歸經

    味微苦,性寒,歸肝經,歸脾經

    葉下珠的化學成分

    槲皮素(Quercetin)、紫雲英苷、槲皮苷、異皮槲皮苷、芸香苷、沒食子酸鞣質、蛋白質、醣類、抗壞血酸、三萜類。

    葉下珠的性狀

    一年生草本。黃白色根,多鬚根。圓柱狀直立莖,具分支,呈紫紅色。葉為互生葉,灰綠色葉片呈長橢圓狀,兩面皆無毛,具短葉柄。花簇生在葉腋。種子為灰褐色。微香氣味,葉有微苦味道。

    葉下珠的藥用部位

    乾燥全草。

    葉下珠的儲藏法

    1. 採收加工:夏、秋季採收,洗淨晒乾。
    2. 儲藏:置通風乾燥處,乾燥容器保存。

    葉下珠的產地

    生於曠野草地、旱田、樹林外緣或村邊荒地。分布於廣東、福建、江西、廣西、雲南、台灣。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