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根

白茅根
    別名

    白茅根別名

    絲茅根、茅根、毛草根、甜草根
    主治

    白茅根主治

    吐血,衄血,血尿,肺熱喘急,胃熱,解酒毒,血閉寒熱,淋瀝崩中,傷寒噦逆,內熱煩渴,黃疸,水腫,急性腎炎水腫。
    功效與作用

    白茅根功效與作用

    補中益氣,除伏熱,消瘀血,利小便,解酒毒,涼血,止血,清熱,促凝血,抗菌。
    用途分類

    白茅根用途分類

    理血藥(止血)、止血藥(涼血止血藥)
    用法與用量

    白茅根用法與用量

    內服:9~30克,煎服。外用:新鮮藥材30~60克,搗汁。
    禁忌

    白茅根使用禁忌

    脾胃虛寒、溲多不渴者禁用。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孕婦禁用。
    方劑

    處方內有白茅根的中藥方劑

    三鮮飲十灰散

    白茅根的基原

    禾本科(Gramineae)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L.) P.Beauv. var. major (Nees) C.E.Hubb.之乾燥根莖。

    白茅根的拉丁生藥名

    Imperatae Rhizoma

    白茅根的英文名

    Lalang Grass Rhizome

    白茅根的性味與歸經

    味甘,性寒,歸肺經,歸胃經,歸膀胱經

    白茅根的化學成分

    蘆竹素(Arundoin)、白茅素(Cylindrin)。

    白茅根的性狀

    細長圓柱形,長30~60公分,直徑0.2~0.5公分。表面淺黃色,斷面淡黃色(外圈白色),中心有一小孔。氣微、味微甘。粉末黃白色。

    白茅根的藥用部位

    乾燥根莖。

    白茅根的儲藏法

    1. 採收加工:春、秋季採挖,洗淨後晒乾,去除鬚根及膜質葉鞘,捆成小把。
    2. 儲藏:冷藏或置乾燥處,防黴、防蟲蛀。

    白茅根的產地

    生於山坡、荒地上。分布於中國。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