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

巴豆
    別名

    巴豆別名

    剛子、巴仁、江子、老陽子、芒子、藥子仁
    主治

    巴豆主治

    中風,中惡,疣痣,痰厥氣厥,喉嚨麻痺不通,一切急病。
    功效與作用

    巴豆功效與作用

    薰鼻,刺喉,行惡涎惡血,抗發炎,增加胰腺、膽汁分泌,刺激消化道。
    用途分類

    巴豆用途分類

    瀉下藥(峻下逐水藥)
    用法與用量

    巴豆用法與用量

    內服:0.1~0.5克,製成巴豆霜後用。外用:適量,研末塗患部;或搗爛以紗布包擦患部。
    本草備要:或用殼、用仁、用油。生用、炒用、醋煮、燒存性用。研去油,名巴豆霜。
    禁忌

    巴豆使用禁忌

    無寒實積滯、體虛者禁用。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孕婦禁用。
    方劑

    處方內有巴豆的中藥方劑

    鯽魚膏千捶膏神仙化痞膏天台烏藥散

    巴豆的基原

    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之乾燥成熟種子。

    巴豆的拉丁生藥名

    Crotonis Semen

    巴豆的英文名

    Croton Seed

    巴豆的性味與歸經

    味辛,性熱,有大毒,歸胃經,歸大腸經

    巴豆的化學成分

    巴豆油、巴豆苷(Crotonoside)。

    巴豆的性狀

    果實卵圓形或橢圓形,長1.8~2.2公分,直徑1.5~2公分;表面灰黃色或棕黃色,種子3粒。種子橢圓形,略扁,長1.2~1.5公分,直徑0.7~1.0公分;表面棕色或灰棕色,外胚乳白色,內胚乳黃白色,富油質;子葉2枚。無臭,味辛、辣。粉末深棕色。

    巴豆的藥用部位

    乾燥成熟種子。

    巴豆的儲藏法

    1. 採收加工: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堆置2~3天,攤開,乾燥。
    2. 儲藏:置陰涼乾燥處。

    巴豆的產地

    生於山谷、林緣、溪旁或密林中。多為栽培。分布於廣西、雲南、貴州、四川,栽培於浙江、江蘇。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