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

黃耆
    別名

    黃耆別名

    黃芪、木耆、綿黃芪、王孫、箭芪
    主治

    黃耆主治

    痘症不起,陽虛無熱者宜之,陰虛火熱,瘡傷不癒,自汗,盜汗,慢性腎炎,小兒支氣管哮喘,慢性B型肝炎,病毒性心肌炎。
    功效與作用

    黃耆功效與作用

    生用:固表,利水,消腫,無汗能發,有汗能止,溫分肉,實腠理,瀉陰火,解肌熱;炙用:補中益元氣,溫三焦,壯脾胃,補虛勞,增強免疫力。
    生血生肌,排膿內託,瘡癰聖藥,抗衰老,增強造血。
    用途分類

    黃耆用途分類

    補益藥(補氣藥)
    用法與用量

    黃耆用法與用量

    內服:9~30克,水煎服。
    本草備要:入補中藥,搥扁蜜炙,達表生用。
    禁忌

    黃耆使用禁忌

    胸腹氣悶,胃有積滯,肝氣不和多怒,上焦熱甚,下焦極寒,不宜以黃耆進補。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孕婦慎用。

    黃耆的基原

    豆科(Leguminosae)植物蒙古黃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var. mongholicus (Bunge) P.K.Hsiao或膜莢黃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之乾燥根。

    黃耆的拉丁生藥名

    Astragali Radix

    黃耆的英文名

    Astragalus Root

    黃耆的性味與歸經

    味甘,性微溫,歸肺經,歸脾經

    黃耆的化學成分

    黃耆甲苷(Astragaloside IV)。

    黃耆的性狀

    1. 皮黃肉白堅實者良。
    2. 灰黃色或淡棕褐色圓柱形,長10~90公分,直徑1~3.5公分。斷面粉性,皮部黃白色,木質部淡黃色,有菊花心。氣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粉末淡黃色。

    黃耆的藥用部位

    乾燥根。

    黃耆的儲藏法

    1. 採收加工:野生黃芪春、秋季均可採挖,除淨泥土及鬚根,切去根頭,晒至七八成乾。栽培黃芪應3年以後採收。
    2. 儲藏:冷藏或置陰涼乾燥處,防潮、防蟲蛀。

    黃耆的產地

    蒙古黃芪生於向陽草地及山坡;膜莢黃芪生於林緣、灌叢、林間草地及疏林下。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