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烏頭

草烏頭
    別名

    草烏頭別名

    烏喙、草烏、土附子、毒公、竹節烏頭、五毒根
    主治

    草烏頭主治

    頑瘡,風寒濕痺,肢體關節冷痛,心腹冷痛。
    功效與作用

    草烏頭功效與作用

    搜風勝濕,開頑痰,祛風,除濕,散寒,止痛,抗發炎,鎮痛。
    用途分類

    草烏頭用途分類

    溫裏藥、祛風濕藥(祛風濕散寒藥)
    用法與用量

    草烏頭用法與用量

    內服:1.5~3克,一般炮製後用。
    本草備要:薑汁炒或豆腐煮用,熬膏名射罔,傅箭射獸,見血立死。
    禁忌

    草烏頭使用禁忌

    至毒無所釀制,不可輕投。 生品毒性大,內服慎用。不宜與貝母、半夏、白及、白蘞、栝樓根、栝樓仁、栝樓同用。老弱及嬰兒慎用,陰虛火旺、各種熱證禁用。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孕婦禁用。
    方劑

    處方內有草烏頭的中藥方劑

    陽和解凝膏回陽玉龍膏小金丹黑退消神仙化痞膏小活絡丹

    草烏頭的基原

    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北烏頭Aconitum kusnezoffii Rchb.之乾燥塊根。

    草烏頭的拉丁生藥名

    Aconiti Kusnezoffii Radix

    草烏頭的英文名

    Kusnezoff Monkshood Root

    草烏頭的性味與歸經

    味辛,味苦,性熱,有大毒,歸心經,歸肝經,歸腎經,歸脾經

    草烏頭的化學成分

    烏頭鹼(Aconitine)、次烏頭鹼(Hypaconitine)、新烏頭鹼(Mesaconitine)。

    草烏頭的性狀

    1. 野生狀類川烏。
    2. 不規則長圓錐形,稍彎曲,長約2~7公分,直徑約1~3公分,表面灰褐色或暗棕褐色,斷面灰白色或暗灰色。氣微,味辛辣而麻舌。粉末灰棕色。

    草烏頭的藥用部位

    乾燥塊根。

    草烏頭的儲藏法

    1. 採收加工:秋季莖葉枯萎時採挖,去除殘莖及泥土後晒乾或烘乾。
    2. 儲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蟲蛀。

    草烏頭的產地

    生於山地、丘陵草坡、林下或林緣。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