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

茵陳
    別名

    茵陳別名

    綿茵陳、茵陳蒿、白蒿、絨蒿、臭蒿
    主治

    茵陳主治

    黃疸,傷寒時疾,狂熱瘴瘧,傳染性黃疸性肝炎,頭痛,女人瘕疝。
    功效與作用

    茵陳功效與作用

    燥濕,勝熱,發汗利水,泄脾胃之濕熱,淨血,解毒,改善黃疸的情形,利膽,保肝,降壓,抑菌,抗病毒,抗癌。為治黃疸之君藥。
    用途分類

    茵陳用途分類

    祛濕藥(利水滲濕)、利水滲濕藥(利濕退黃藥)
    用法與用量

    茵陳用法與用量

    內服:6~30克,水煎服。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禁忌

    茵陳使用禁忌

    脾虛血虧而致的虛黃、萎黃,一般不宜使用。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孕婦慎用,不可過量。
    方劑

    處方內有茵陳的中藥方劑

    茵陳五苓散甘露飲甘露消毒丹膽道排石湯茵陳蒿湯當歸拈痛湯鎮肝熄風湯

    茵陳的基原

    菊科(Compositae)植物濱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或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之乾燥地上部分。

    茵陳的拉丁生藥名

    Artemisiae Herba

    茵陳的英文名

    Oriental Wormwood Herb

    茵陳的性味與歸經

    味苦,性微寒,歸脾經,歸胃經,歸肝經,歸膽經

    茵陳的化學成分

    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茵陳色原酮( Capillarisin)。

    茵陳的性狀

    1. 綿茵陳:為幼苗,多收縮捲曲成團塊,灰白色或灰綠色,全株密被灰白茸毛。葉柔軟,多2~3回羽狀深裂。莖細小,長1.5~2.5公分,直徑15~3毫米。氣微香,味微苦。
    2. 茵陳蒿:帶花蕾,莖圓柱形,多分枝,長30~100公分,直徑2~8毫米,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縱條紋,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下部葉2~3回羽狀深裂,兩面密被白色柔毛;莖生葉1~2回羽狀全裂。頭狀花序卵形。瘦果長圓形,黃棕色。氣芳香,味微苦。葉粉末灰綠色。

    茵陳的藥用部位

    乾燥地上部分。

    茵陳的儲藏法

    1. 採收加工:春季幼苗高6~10公分時採收(綿茵陳)或秋季花蕾長成時採割(茵陳蒿),去除雜質及老莖,晒乾。
    2. 儲藏:置通風乾燥處,防黴、防蟲蛀。

    茵陳的產地

    生於山坡、河岸、沙礫地較多。分布於中國。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