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白薇
    別名

    白薇別名

    白馬薇、龍膽白薇、春草、芒草、薇草、老君須、東白薇
    主治

    白薇主治

    陰虛發熱(發燒),風溫灼熱,產虛吐逆,傷中淋露,肺熱咳血,虛煩血厥,寒熱酸痛,產後體虛發熱(發燒),汗出過多而致頭昏者,胎前產後小便失禁,溫熱病後期,夜眠出汗,金瘡出血(由金屬器械造成的傷口)不止。
    功效與作用

    白薇功效與作用

    清血熱,利陰氣,下水氣,涼血,利尿,退熱,抗發炎,祛痰。為陽明衝任之藥。
    用途分類

    白薇用途分類

    清熱藥(清虛熱藥、清熱涼血藥)
    用法與用量

    白薇用法與用量

    內服:3~10克,煎湯;或入丸、散。
    禁忌

    白薇使用禁忌

    血分無熱及中寒便滑者禁用。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孕婦慎用。
    方劑

    處方內有白薇的中藥方劑

    加減葳蕤湯

    白薇的基原

    蘿藦科(Asclepiadaceae)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un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 Bunge之乾燥根及根莖。

    白薇的拉丁生藥名

    Cynanchi Atrati Radix Et Rhizoma

    白薇的英文名

    Blackend Swallowwort Root and Rhizome

    白薇的性味與歸經

    味苦,味鹹,性微寒,歸胃經,歸肝經,歸腎經

    白薇的化學成分

    白薇素(Cynanchol)、直立白薇苷(Cynatratoside)、白薇正苷A(Cynanchumside A)。

    白薇的性狀

    根莖粗短結節狀,直徑0.5~1.2公分,簇生多數細根,形似馬尾。根細長,長10~25公分,直徑1~2毫米;表面棕黃色,斷面淡黃白色,中央細小黃色。氣微,味微苦。粉末淡灰白色。

    白薇的藥用部位

    乾燥根及根莖。

    白薇的儲藏法

    1. 採收加工:春、秋兩季採挖,去除殘莖、泥土後晒乾。
    2. 儲藏:置通風乾燥處。

    白薇的產地

    生於山坡或樹林邊緣。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