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

知母
    別名

    知母別名

    羊鬍子根、蒜辮子草、昌支、地參、淮知母
    主治

    知母主治

    骨蒸勞熱(多出汗,肝腎陰腋不足)(多出汗、肝腎陰腋不足),盜汗,腎火亢盛,口腔炎,咽喉炎,大便燥結,傷寒煩熱,蓐勞,燥渴虛煩,久瘧下痢,外感熱病。
    功效與作用

    知母功效與作用

    瀉火,滋陰,消痰定嗽,止渴安胎,利二便,消浮腫。抗菌,鎮靜,陣痛,利膽,消炎。
    用途分類

    知母用途分類

    清熱藥(清熱瀉火藥)
    用法與用量

    知母用法與用量

    內服:6~12克,水煎服。
    本草備要:得酒良,上行酒浸,下行鹽水拌,忌鐵。
    禁忌

    知母使用禁忌

    苦寒傷胃而滑腸,多服令人瀉。脾胃虛寒,大便溏瀉者禁用。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建議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影響胎兒發育。

    知母的基原

    百合科(Liliaceae)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之乾燥根莖。

    知母的拉丁生藥名

    Anemarrhenae Rhizoma

    知母的英文名

    Anemarrhena Rhizome

    知母的性味與歸經

    味苦,味甘,性寒,歸肺經,歸胃經,歸腎經

    知母的化學成分

    芒果苷(Mangiferin)、知母皂苷BⅡ(Timosaponin BⅡ)。

    知母的性狀

    扁圓柱形,微彎,偶有分枝,長3~17公分,直徑0.8~2公分,頭部有淺黃色葉痕及根痕,俗稱「金色頭」,具緊密排列之環狀節,節上密生金黃色扁平絨毛,斷面黃白色,無臭,味甘而苦,帶黏性。粉末米黃色。

    知母的藥用部位

    乾燥根莖。

    知母的儲藏法

    1. 採收加工:春、秋季採挖,去除鬚根及泥沙後晒乾(毛知母),或新鮮時去除外皮後晒乾(鮮時剝去或刮去外皮晒乾(知母肉、光知母)。
    2. 儲藏:冷藏或置陰涼乾燥處,防蟲蛀。

    知母的產地

    生於向陽山坡、乾燥丘陵或草原地帶。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陝西、甘肅。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