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何謂「乳房原位癌」?

文:台北榮總內科部腫瘤科主治醫師 王緯書

隨著乳房攝影的廣泛使用,以及利用乳房攝影作為乳癌篩檢觀念的普及,使得乳房原位癌被發現的比例大幅增加,由三十年前的1﹪,到現在的15-20﹪。乳房原位癌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的葉狀原位癌,以及第二類的腺管內原位癌。這兩種原位癌的臨床表現及治療方式均有所不同。

「乳房腺管內原位癌」是指癌細胞沿著乳腺管腔往兩端散布,佈滿整個管路,且只停留在管腔內,並未穿過基底膜。一般認為,乳癌起於乳房腺管內原位癌,轉變成具侵略性的癌細胞並穿過基底層。侵略性癌細胞是從乳房腺管內原位癌其中一個不穩定的細胞發展出來的,並不會影響其他的腺管內原位癌細胞,所以乳房腺管內原位癌和侵犯性癌細胞可能同時存在於同一病灶內。

乳房腺管內原位癌根據組織型態,可分成粉刺型和非粉刺型兩種。非粉刺型又可分成實質性、篩狀、乳突狀與微小乳突狀等四種。其中分化較好的乳房腺管內原位癌細胞多半較小,且大多是微小乳突狀和篩狀癌。分化較差的多半是粉刺型,且常合併有壞死現象。病理上,呈現粉刺型者比其他種類更為惡性、易發展成具侵略性的乳癌。粉刺型乳房腺管內原位癌的特徵為迅速增生、壞死和鈣化、細胞核呈高惡性度、DNA不呈整倍數、HER2致癌基因放大或HER2蛋白質表現增加,以及臨床上多有侵犯性的行為。巨觀看來,粉刺型壞死部位的橫斷面看起來像乳酪,呈點狀,所以稱做「粉刺型」(面皰狀的)。在乳房攝影時,粉刺型常出現微小鈣化的現象,呈線條狀或有分叉;粉刺型惡性度較高,於腫塊切除後復發為侵犯性乳癌的機率為40%,其他種類的乳房腺管內原位癌只有0-10%的機會。

「乳房葉狀原位癌」係指癌細胞侷限於乳房小葉內,並未穿透基底膜。於乳房攝影時並不會出現微小鈣化,於身體檢查時也常無特殊發現,因此比較不容易早期被診斷出來。乳房葉狀原位癌好發於停經前年輕女性,常在兩側乳房均有且常為多發性。乳房葉狀原位癌發生侵犯性乳癌之機率每年約1%。其臨床表現比較類似非典型增生,而不像乳房腺管內原位癌。治療方式有兩種:1.嚴密觀察;2.兩側乳房切除。由於乳房葉狀原位癌惡性度較低,目前學者比較傾向嚴密觀察即可。
本文作者【台北榮民總醫院】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提供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