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冬季如何養生?

文: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 中醫科主治醫師鄧正梁

冬三月,始於立冬,終於立春。在這個氣候寒冷的季節裏,人們應該怎樣注意養生呢?

(1)精神調攝方面 嚴冬之時,枯木敗草,生機閉殘;日短夜長,光照不足,容易引起季節性情感失調症,出現情緒抑鬱,懶散嗜睡,昏昏沈沈的現象。而可改善情緒的最佳基本方法就是活動,通過適宜的活動,如跑步、跳舞等,可以改善人的情緒。當然,樹立崇高的生活目標,培養寬廣的胸懷,淡泊名利,寵辱不驚,同樣可使自己永遠生活在充實之中,就不易感到孤寂、空虛了。總之,冬季的精神調攝,要使志意安定,宣而不露、暢而不亢,以順應冬季主藏的季節特點。

(2)起居調攝方面 寒冷的冬季,常使人感到寒氣襲人,因此,居室要避風防寒保暖。嚴寒要注意穿戴保暖,宜選擇質地柔軟厚實,保暖性能好的衣服。就保暖部位來說,尤其要重視背和足,所謂“寒從腳上起”。冬季睡眠,宜早點上床,不蒙頭、不露肩。清晨起床可遲些,等太陽出來後最好。起床後,漱洗完畢,略進飲食,即可進行冬曬。誠如清代曹庭棟《老老恒言•晨興》中說:“清晨略進飲食後,如值日晴風定,就南窗下,背光而坐,列子所謂‘負日之暄’也。脊梁得微暖,能使遍體和暢。日為太陽之精,其光壯人陽光,極為補益。”這一點對老人尤為
適宜。此外,冬季主藏,故節制房事,對保腎固精,益壽延年實在重要。

(3)藥補方面 俗話說:“冬令進補,開春打虎。”說明冬季是進補的大好時期。在這段時期,日短夜長,氣溫寒冷,人們活動相對較少,機體的消耗降低,睡眠時間長,食欲旺盛,營養容易被人體吸收和儲藏,進補得當,確可起到強身健體的效果,同時符合“冬主閉藏”的自然規律。那麽,冬季進補以什麽時間最為適宜呢?中醫有“冬至一陽生”的觀點,民間有“冬補三九”的習俗。“冬至”是冬三月氣候轉變的分界線。由此,萌發陽氣,增強體質,為來年身體健康打下基礎。

進補的方法有藥補和食補之分,這兩種方法各有特點,宜根據虛証的輕重緩急和各人愛好選擇應用或結合應用。一般而言,虛証輕緩者宜採用食補為主,反之,可採用藥補,或藥食兼補之法。在具體應用時,應根據虛証的不同類型以及年齡辨別使用,切勿亂用補藥,“無虛濫補”、“補不對証”非但對身體無益,反而會造成不良後果。所以,進補最好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較為妥貼。

冬令主寒,陽氣內藏,寒象較明顯,故進補一般以溫補為基本原則,宜食人參、黃耆、當歸、蓯蓉、阿膠、鹿茸以及羊肉等等,這是正確的。但這並不是說可以濫用溫補之品。撇開虛証的差異不談,單就陰陽的消長、轉化來看,“冬至一陽生”,此時,陰精之中孕育著陽氣復生的活潑生機。若只知冬寒傷陽,“勿擾乎陽”,卻不懂陰中涵陽,陰長陽生之理,而一意專投溫燥之品,就會產生“攻寒日深,而熱病又起”的流弊。

《黃帝內經》在指出冬令嚴寒,需“去寒就溫”的同時,又提出“秋冬養陰”的理論,是極富深刻的辯証法思想的。所以冬令進補並非一味溫補,而宜護陰育陽,兩相兼顧。

(4)運動調攝方面 在冬季進行運動鍛煉,既可舒筋行血,又可禦寒強身。《黃帝內經》中說的“動作以避寒”就是這個意思。冬季鍛煉時間可選擇在日出以後,鍛煉時間可適當延長,運動量適當加大,並根據各人年齡的大小、體質的強弱,分別選擇長跑、練拳、踢毽子、跳繩、爬樓梯等運動方式。這些方式室外進行為宜。若體質較弱,或嚴寒大風,陰雨紛紛時,可進行室內鍛煉,例如採用導引氣功、太極拳等。冬季鍛煉要選擇晴好天氣,避免風雨,晨練不宜太早,強度要適宜,勿動則太過而汗出傷風,勿運動不足而挨凍受寒,總以遍體溫暖、微微有汗出為佳。

(5)防病治病方面 冬季氣候寒冷,寒性收引凝澀,既可使外周血管收縮,又可使血流緩慢,從而導致血壓升高、冠心病加重,嚴重者可誘發中風、心肌梗塞。同時,寒冷多變的氣候還能誘發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消化性潰瘍、甲狀腺功能亢進、風濕或類風濕性關節炎、凍瘡等多種疾病,甚至病情惡化,導致死亡,所以有“重病難過冬至關,過了冬至好過年”的說法。另外,冬季還是一些兒童呼吸道傳染病的好發季節,如麻疹、流感、猩紅熱、白喉、腮腺炎、百日咳等。所以冬季要重視防寒保暖、積極預防傳染病的流行。
本文作者:振興醫院中醫科 鄧正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