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尿床成因與治療方法一次看!幫助孩子克服困擾,重拾自信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健康醫療網

尿床問題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影響深遠,本文深入探討尿床的四大成因,包括腦神經發育延遲、膀胱發育不全等,並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法。藥物治療與行為修正治療的結合,能顯著提高治療效果,幫助孩子克服困擾,順利度過這段困難期,重拾自信和快樂。

就讀國小3年級的小偉是一位注意力不集中的過動兒,服用藥物控制後可正常在校上課及參加團體活動。但小偉從小就會尿床,最近想參加學校外宿旅行要和同學住同一間房,深怕被同學發現會尿床而不敢報名,所以媽媽其帶到醫院求診。經醫師詳細問診,並做兩週排尿日誌紀錄及適度檢查,確定尿床原因是夜間尿量過多,依據病況給予適度藥物治療和膀胱訓練,逐漸解決這個惱人問題,終於讓小偉無後顧之憂報名參加旅行,開心地享受美好歡樂時光。

尿床成因多元 可先觀察原因

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兒童泌尿科王大民醫師表示,尿床絕不是洗洗棉被和床單就可以解決問題,其實小朋友會因此感到自卑焦慮,對其人格及社交發展都可能有產生負面的影響。

王大民醫指出,小朋友會尿床一般來說可用四種原因解釋:腦神經系統的喚醒中樞發育延遲,小朋友的腦幹喚醒中樞在熟睡時無法感受到膀胱脹尿時的神經傳導而甦醒,導致尿床;膀胱發育尚未成熟,因為膀胱發育尚未成熟,在夜間出現類似膀胱過度敏感的不正常收縮;夜間尿量過多,腎臟於夜間接受「抗利尿激素」的刺激會自動濃縮尿液,以減少尿液產生,尿床的小朋友是因為在夜裡「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較少,結果產生大量尿液而尿床;生理疾病,確實有器官上的疾病而造成尿床。

治療尿床常見2方式 合併使用效果更佳

王大民醫師說,關於尿床治療可歸納為兩種主要方式,如果併用的話,效果會更好。藥物治療方面包括抗副交感神經劑,主要作用是增加膀胱的有效容積,以及消除無法抑制的膀胱收縮,不過其療效大概有40%成功率;以及「抗利尿激素」的類似物,這是目前較常用也是安全的口服製劑藥物,作用皆可持續七至九小時,其治癒率達70%左右,能夠改善尿床病情,一般需繼續使用三至六個月,而且停藥時採取漸進方式,可減少停藥後的復發率。行為修正治療方面則包括膀胱訓練、支持性治療和條件反射訓練治療。

對症尿床治療 度過尷尬時期

王大民醫師強調,當了解小朋友尿床的可能原因以及治療方法之後,還要有共識,就是僅有少部分小朋友都可自然痊癒,大部分小朋友需接受藥物治療或行為修正治療。只要能夠早期給予小朋友最適當的治療方式,相信就可以幫助這些無辜的小朋友渡過這一段尷尬時期。

查看原文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