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不是媽咪也有媽媽手 改善對策有這些!

不是媽咪也有媽媽手 改善對策有這些!_圖1

報導/黃慧玫 諮詢專家/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 簡郁佩

33歲王小姐,因工作需反覆使用大拇指和手腕,回家除了做家事外,還得哄抱10個月大的寶寶,漸漸感到右手腕腫脹,大拇指一動就痛,睡覺時更常被痛醒,就醫確診為「媽媽手」。

收治個案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簡郁佩表示,王小姐的「媽媽手」問題,在配合各式治療後,仍未有明顯好轉,最後,經由超音波導引下局部施打類固醇,並配合積極復健後,已經大幅緩解疼痛症狀。

簡郁佩指出,「媽媽手」正式醫學名稱為「肌腱滑膜囊炎」,專指大拇指近手腕側的伸拇短肌腱,和拇指外展長肌腱之肌腱滑膜發炎,好發於50幾歲的健康婦女,或生產過後的新手媽媽。

但「媽媽手」可不只是年長婦女或媽媽們的專利,常使用手指的族群也是高危險群,如工作上需要打字、握筆寫字、反覆點鈔等動作,只要過度操勞或不當使用,都可能讓你成為媽媽手候選人。

之所以罹患「肌腱滑膜囊炎」,多是因為長期手腕不正確使力,或常需進行反覆性的手部動作而引起,造成大拇指近手腕處疼痛腫脹、無法使力,若發生沾黏,會有緊繃感和拇指活動受限等情形。

簡郁佩提醒,大拇指活動受限及疼痛,並非媽媽手才有的症狀,有時容易與和手腕關節炎、腕隧道症候群或頸部神經壓迫等疾病混淆。可透過簡易方式測試,握拳將拇指包在四指內,拳頭往小指方向偏移,若有明顯疼痛,可能罹患媽媽手。

不過,仍建議需求專業醫師進一步評估,才能決定適合的治療方式。除了好好休息,減少使用手部力量,才能避免傷害;也可透過藥物治療、局部熱敷、蠟療、電療、超音波、配戴護腕等,促進血液循環及減輕疼痛、發炎反應;若症狀仍未好轉,可考慮復健治療或局部注射。

疾病的發生總是預防勝於治療,簡郁佩提醒,建立正確的觀念才能遠離病痛的侵擾,預防媽媽手可從生活小習慣著手。

如抱嬰兒時,應盡量將五指併攏,避免嬰兒重量只由虎口及大拇指承受;哺育母乳時,注意不要過度使用拇指,或是持續太久;做家事或工作時,應避免長時間反覆的使用拇指。

平時也可進行拇指肌腱的肌力訓練,如手指套上橡皮筋做開合的動作,藉著橡皮筋的彈性訓練肌腱強度;在工作之餘,對大拇指底部或手腕處進行揉壓,能舒緩緊繃的肌腱。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