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活著,就要動

活著,就要動_圖1

作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 鐘國軒

李太太是南部人,已有好一陣子沒有工作,主訴失眠的問題在就醫中,使用的藥物中有高量的安眠藥。最近因為搬來台北,希望能夠延續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的效果還算可接受嗎?」我先確認一下藥物作用。

「勉強還可以啦,只是我還是很擔心睡不好怎麼辦!你千萬不要給我改藥!」聲若洪鐘的李太太,和她瘦弱的身材形成強烈對比。

可是一經詢問想不想更好時,她透露了對些許期待。於是我便與她談談我對睡眠的想法,告訴她「睡眠是24小時的事情」,如何安排每天的作息是很重要的,這當然包括一般對「睡眠衛生」的觀念。李太太目前沒有工作,在家裏協助一些家務事。而家務事沒有那麼多,反而給了她很好「煩惱」的機會。不管是該不該煩惱的事,都在她的「煩惱清單」當中,從她在診間的情形,我似乎可以想像她在家惶惶不可終日的模樣。

如何中斷她的焦慮感是目前的治療重點。藥物當然可以做到,不過醫師需要針對每個病患,就其特殊的背景與治療經驗,考量藥物的作用與副作用,以及非藥物治療的可行性,來決定要如何給予藥物或非藥物的治療策略。

「最近都沒有出門,好像只能在家空煩惱喔?」我先同理李太太的無奈,然後問:「你應該不是幾十年來都這麼煩惱吧?以前有過沒那麼難過的時候嗎?」

她好像回憶起曾經還不錯的自己,於是我詢問了當時的生活概況,尋找有沒有所謂的「資源經驗」。

真是幸運,李太太回想起當年她常常健行爬山,她親身體驗過運動對她的好處。我接下來引用了一些運動對身心健康有益的研究數據,加強她對運動的決心,也鼓勵她趁著沒有工作的時候練練身體,為未來儲備體力。我和她一起努力,好像找到了能打斷她焦慮感的可能策略。

活著,就要動,如果她開始建立起規律的生活作息,我想精神科的藥物可以慢慢簡化,除了減少藥物副作用,也增強她對自我掌控的感覺,如此她可以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活著,就要動_圖2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