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膀胱引流 ─ 病人應該有更好的選擇

在婦女尿失禁的手術之後,較為醫師與病人關心的是開刀有沒有成功?會不會解不出小便來?如何早日恢復正常排尿功能?

在台灣的大小婦科手術後,如果因為麻醉或病人無法下床,或病人無法解小便,或須讓膀胱休息等問題,而須做膀胱的引流時,傳統上大都以放置導尿管來解決;即使是像子宮頸癌根除術、尿失禁手術或陰道式的膀胱尿道手術等對膀胱神經剝離較大或傷害較多的外科療法,大多數的醫師在術後還是用尿道導尿管來替病人做膀胱訓練。


by marin from FreeDigitalPhotos.net
問題是使用尿道導尿管有很多的缺點:

(一)容易感染:

尤其是糖尿病等的慢性病患者,常會導致泌尿道的黴菌或酵母菌的嚴重感染。

(二)極端不舒服:

導尿管會磨擦、拉扯、刺激尿道,造成發炎,增加病人痛苦。

(三)破壞尿道:

長期放置,有時會造成尿道黏膜的損傷,進而破壞尿道組織。

(四)無法確知膀胱功能是否恢復:

這是放置尿道導尿管的最大缺陷。

因為一條導尿管放在尿道內,僅能測知一段時間後有多少小便形成,而無法偵知病人是否能解小便、能解多少小便與餘尿殘留的情形。所以在處置病人的膀胱功能是否恢復時,僅能「嘗試錯誤」,假設病人的膀胱機能已恢復正常而拔掉導尿管,可是在拔掉尿管之後,常會遇到患者仍然無法正常地排尿,這時不管是間歇性地導尿或是重新放置導尿管,都是另一個痛苦抉擇的開始,因為病人不僅會因不適與焦慮而抱怨增多,且易造成醫病關係的緊張。更困難的是:再插入的導尿管該在什麼時候拔掉?結果又是一次的「嘗試錯誤」!這怎麼會有醫療的品質與水準可言呢?

「耻骨上膀胱造口(瘻)術」是一種已在歐美普遍使用數十年的手術,顧名思義,它是在?骨上方打一通道直到膀胱,來引流尿液。這個手術的方法也有好多種,一般說來大都會和主要的手術(如陰道尿道固定術等尿失禁手術)同時操作,所需時間大多不會超過三分鐘,平常較常使用的是以一套管徑很小的穿刺針直接由?骨上方插入漲大的膀胱,可在局部麻醉下操作。它的好處是可長期使用、好照顧、不易感染,病人不會感到不舒服,且可隨時偵知膀胱功能的恢復情形,術後不必如草履蟲般地「嘗試錯誤」,病人也因此可以提早出院,不僅降低醫病緊張關係的機會,且可降低醫療成本。

問題是泌尿婦科的醫師在做「耻骨上膀胱造瘻術」後,常會遇到健保刪除不予給付的困擾,因為健保局一直認為只要放置尿道導尿管就可以了,對於健保局這種說法實無法令人接受,我們衷心期待病人能夠享有高水準的醫療品質。
本文作者:醫學博士 謝卿宏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